在自然生起菩提心之前,凡夫必须刻意自我训练心的力量

修行的发心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5年08月23日 星期六 13:12

每天我们都在念菩提心祈请文:“菩提心为至妙宝,未生菩提愿即生,已生菩提令不退,并愿增上善无尽。”菩提心对于我们修心的重要性在于,这是“向法而转”最好的妙方,能彻底根治我们因为无明牵动“我执”而引发出的一系列制造痛苦和在轮回中滞留的起心动念。这种念诵祈祷文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大家在心相续的串习中能渐渐熟知菩提心的重要性,以及为心念的转化打下基础。因为作为凡夫,起心动念中都有业力的延续,所以大多聚集的都是贪、嗔、痴、慢、疑的作用,要想在心相续中完全生起菩提心是不太容易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如何能慢慢练习生起菩提心呢?答案是必须对心要有刻意练习。

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就是不要认为菩提心只是在辛苦利益他众,为他众付出。历代的祖师大德,包括佛陀本人,都是依靠发无上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而最终获得身心的离苦得乐。

在释迦牟尼佛还是凡夫时,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大菩萨都已经成就菩萨果位了。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们还是菩萨呢?因为他们有“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的大愿力,发愿先利益众生成佛,自己再成佛。

菩萨是“智不住轮回,悲不住涅槃”:“智不住轮回”,是因为他们证悟空性智慧,不受轮回的束缚;“悲不住涅槃”,是他们不舍众生,因为大悲愿力而留在轮回度化众生,不会进入涅槃。他们是乘愿而入轮回,而且不会受烦恼的束缚,自在而行。凡夫众生则是受到业力的牵引,不得不留在轮回,受烦恼的控制、受痛苦的折磨。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说明了执爱自己和无私利他的差别。诸佛菩萨所作的,都是为了利他,所以早已成佛;而我们凡夫一切都是为了自利,才会至今还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于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这指向了修行的核心——不是短暂的情绪波动,而是让菩提心成为你意识流中持续不断、自然涌现的底层力量。在平时对于心相续的刻意练习中,需要从:

1. 自他平等:

思维一切众生,无论亲敌,无一不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在这最根本的层面上,你我与他人毫无区别。打破“我”与“他”的坚固壁垒,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石。我与众生皆求乐,我与众生皆畏苦。

2. 自他交换:

思维无尽的痛苦源于我们对于自我的珍爱,而一切快乐源于珍爱他人。

日常修习:当自私的念头生起时,反问自己“珍爱这个‘我’带来了多少烦恼?珍爱他人又会带来多少安宁”。

3. 知母、念恩、报恩:

思维在无尽的轮回中,每一个众生都曾做过我的母亲,并以母亲的慈爱养育过我。对此深恩,我最好的报答就是帮助他们能脱离轮回之苦,获得真正的安乐。

日常修习:静坐时,观想今生的母亲,忆念她的恩德,让感恩之心充盈;随后将这种心境逐步扩展到一个个不太喜欢的人、一个陌生人,乃至一切众生。

这些思维方式是对于心念趋向正向的转换,因为有“我执”就必定牵扯到自私自利。所以,但凡能无私了,很多痛苦也就迎刃而解了。从修行的角度看,就只有发无上菩提心,能彻底地淡化我们因为“我执”而自私自利、给自己内心找的不自在了。但凡心有所执、心有所想、心有所贪,就会有十不善业的累积,或多或少都会有。烦恼的净除,肯定是需要通过净化业障而还内心一份“清明”。《入菩萨行论》中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必毁诸重罪。”

修行的过程中每一步基础都要打好,闻思的过程中很多大家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真实义并不简单。就像上述的思维,如果能打好这些基础,我们的心念会有质变的调柔。

在心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完美的思维和观想,而是那份持续不断的意愿和努力。就像水滴石穿,每一次的练习,都在冲刷“我执”的岩石,最终让慈悲与智慧的河流在你的心相续中奔腾不息。

菩提心不是需要外求的完美状态,而是你心性本具的无限潜能,它在你每一次选择利他的瞬间悄然显现,又在你每一次回向功德的念中绵延相续。

动机是利己或利他,决定了结果是继续轮回或者离苦得乐。所以,若能多为他众着想,少想自己一点,自私就会逐渐减少。这样,就能让如来藏逐渐拨云见日,越来越有智慧。

当然,不能为了贪图自己的功德才想发菩提心。这样,动机错了,那么就算想的是菩提心,事实上也是自私自利之心,没有意义。不过,我们的自私自利已经根深蒂固,刚开始无法自然生起,必须刻意自我提醒才能发菩提心,这是正常的。如果我们现在就能完全无私,至少也是一地以上的菩萨了。所以,不要着急,不要失望,要相信心的力量,也要相信心是可以被训练的。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