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想,实时拦截杂念纷飞时的困扰

情绪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14:17

有些人会问,为什么金刚乘这么强调观想呢?金刚乘的观想是其核心修行方法之一,强调通过意象、象征和心念的转化,直接体悟佛性,但是观想的本质并非简单的“想象”,而是通过专注力与觉知力的训练,将抽象佛理转化为具象的身、语、意符号,以此净化凡夫的业力习气,依次唤醒内在智慧。金刚乘的观想高度依赖象征(如本尊、法器、手印、颜色、种子字等),这些象征对应佛法教义(如五佛表五智,甘露表慈悲),旨在以直观方式引导修行者超越概念思维。

观想的深层目的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理解:(1)转化认知,将凡夫对“自我”和“外境”的执着,转化为对本尊与净土的觉知,打破二元对立;(2)金刚乘的修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烦恼即菩提”,将观想中的贪、嗔、痴、慢、疑等情绪直接转化为修行动力,以此加速证悟进程;(3)达到实相印证,意思是最终需超越观想的“相”,了知所观之相与能观之心皆为空性,达到“无相观”的究竟境界。

金刚乘的系统修法中观想会有如下几个方式:

1. 本尊观想:根据修行者根器与上师指引,选择相应本尊(如度母表慈悲,金刚萨埵表忏悔),观想自身与本尊合一;身结手印(身密)、口诵真言(语密)、意观本尊(意密),以三密相印,达到三业清净。

2. 曼荼罗观想:观想宇宙的微缩模型(坛城),象征佛国净土或心性圆满,常用于供养或净化对世俗的执取。

3. 气脉明点修法:进阶修行中,观想体内气脉(如中脉)与明点的运行,结合呼吸控制(如宝瓶气),转化生理能量为智慧能量。

观想的修行一定是要有系统性的次第而修,且要以空性正见作为基础,以菩提心为发心主旨而观修。观想的甚深意义在于用象征与幻相破解无明幻相,而不是累积着相。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晰明了。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有很多的世俗事物牵绊,所以做到非常系统地次第观修可能不太容易,但大家可以先从止观与菩提心的修持开始打好基础,再循序渐进地深入系统观修。

在日常生活中,观想首先能让情绪安定下来,然后才能与佛菩萨相应。如果我们的情绪和念头十分杂乱,就算嘴巴上在持咒念经,也不会有多大效果,因为你根本没有用心。

观想的训练非常灵活,先要找一个目标,比如在面前放一尊佛像、一束鲜花或一个咖啡杯等物体,把它当成平等放下的对象来看,你所有的工作、事业、家庭,亲情、友情,快乐的来源、痛苦的根源,这时都不要去理会了,先把情绪放一放,好好整理一下。

怎么整理呢?人们觉得这并不容易;因为大脑经常不受自己的控制,都是它在控制我们。现在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就盯着这个咖啡杯看,让自己的情绪能在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内,不去想其他事。当然,很多佛教徒喜欢放一盏灯或放一尊佛像,然后用心地看着那盏灯或那尊佛像,不是强迫自己没有任何想法,而是渐渐把杂念放下。

如果大脑的情绪太乱了,就是调整情绪、沉淀心情的时候了。比如,你感到自己非常烦躁、情绪不稳定,就可以做观想的训练。事实上,你可能发现自己并没办法很快放下,那就一点一点训练自己,只要你想平静下来,总会有办法。

我们从小学习任何一个动作也不是马上就能熟练,都要经过一段时间训练,观想也是一样的,只要好好训练自己,就能看到进步。比如,以前你生出一个不好的念头,马上就跟着这个念头跑了,很快就去造作了不好的事情;现在,当你生出一个不好的念头之后,你可以不再去想,不追随着它,仅仅这样,你就可以把它放下了,念头渐行渐远,我们却没有在行为上被念头所左右。

一个好念头也是一样,也没有必要特别去执着。因为人类的情绪来得太多、太杂,会扰乱人的思想,一乱起来,也许好的念头也会产生坏的结果,这就是智慧不足的体现。所以,让情绪净化沉淀的方法一定是走中道,我们把它叫做“平等放下”。

一个人认识到“一天之中我必须要有放下的时候”,慢慢就会发现人的情绪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你周边的人际关系和外境显现也没有那么复杂。之所以你之前觉得繁杂,是因为我们受困于杂念的纷扰,就像坐在海边看浪花,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其实,这个浪真的比刚才的浪高吗?换个角度看看,也不是。那是海浪的问题,还是风的问题呢?这时就会出现“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其实,“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都是心在那儿上下翻飞啊!不管是风动还是幡动,对我们来讲,只要心不跟着动,就能享受一份平静与自在。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