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烦恼为道用

烦恼的转化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4年02月13日 星期二 13:2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受的种种现象,是各自的烦恼业习显现而成的,都是不清净的现象。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清净烦恼罪障。而小乘、大乘显宗和金刚乘,对于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也有不同的对治方法。

小乘认为烦恼是实有的,因此修持的重点是远离、断绝烦恼,不可有丝毫的附着,例如:以白骨观对治贪,以慈悲观对治嗔。

大乘显宗认为烦恼并非实有,但必须藉由菩提心、空性等方法加以转为道用;在实修上,对烦恼是有选择性的包容,并加以转化。

金刚乘则认为烦恼不是实有,也并非不清净,其本质即是清净的智慧;因此,教导我们不要排斥烦恼,而是认识它的本质,因而具有将烦恼转为道用、五毒转为五智的种种善巧法门。

当然,不排斥烦恼,并非允许做不正当的行为,而是在根本上认识烦恼的本质。若能以智慧运用烦恼的习气和力量,烦恼就会变成修心上的大助力。

一、贪欲的本质:妙观察智

贪欲,是一种渴望占有的心态。

在世俗上,如果贪欲不断增长,会越来越痛苦,永远得不到满足。而在学佛道路上,想要成佛的心,也是一种贪欲,而且是大贪。但是这种“想要成佛”的大贪,却是一种强劲的动力,促使我们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让众生离苦得乐,乃至究竟解脱。同样是贪欲,若以这种“想要成佛”的大贪取代世俗无止尽的贪欲,就会成为修行的主要动力。

如果明白贪欲的本质,是佛之五智中的妙观察智,只要转变贪欲的方向,好好善加运用,不仅能转化世俗贪欲,久而久之,内在也会清净成熟,自然显现法身光明的觉性。

二、嗔恨的本质:大圆镜智

嗔恨,是对厌恶的人或事物,生起强烈排斥的心态。

嗔恨心一产生,妄念会像排山倒海般的浪潮,不断涌现,如果再伴随贪欲或嫉妒,烦恼的烈火就会灼伤内心,让人痛苦到难以自拔,甚至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在金刚乘的教法中,嗔恨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如果对于嗔恨不拔除也不对立,而是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反过来嗔恨自己深重的罪障,并忏悔业障、积极修持,妄念自然会逐渐消灭,心识清明,这时觉性就容易显现。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修行时会减少很多的魔障。

三、无明的本质:法界体性智    

无明,是心性混沌,无法了知诸法事理,就是“愚痴无知”之意。人在无明中,不知如何取舍善恶,不知出离轮回等等。不论学习出世间法或世俗法,无明都是最大的障碍。

 如果能认清无明的本质,是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转而善用这种力量,对一切事物不予分别,对一切显现都能够包容,但心中却清清楚楚、平等看待,经过长期修持,自然会证悟诸法实相。

四、傲慢的本质:平等性智 

贡高傲慢的人,心被傲慢蒙蔽了,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不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无法进步,不但不能增长任何功德,还容易对三宝产生邪见,而造作无边恶业。

如果明白傲慢的本质,是平等性智,把向外傲视他人的傲慢心转向自己,而对净化自己烦恼的能力感到傲气,对本具如来藏很有自信,也就是“本尊慢”,这样精进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

五、怀疑嫉妒的本质:成所作智  

有怀疑心的人,不相信他人的善心善行,常会生起嫉妒。嫉妒心粗重,不但无法随喜他人的功德,还常常批评毁谤,甚至作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在修行上是一种大障碍。

如果明白嫉妒的本质是成所作智,将怀疑的习气转向自己,时时怀疑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正知正念行持,就不会偏离菩提正道。

概括来说,显宗提到“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等理论,教导我们对于世人执为实有的一切,要如梦如幻地看待,经过修持,转变内在习气,净化业障,心性光明就会显露。

金刚乘的教法,比较注重如何将烦恼转为菩提,有较为系统的修持步骤,并且立于果位起修,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以“清净见”为教法的核心,直接洞彻心性的本体,以此迅速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证悟一切觉受都是本然清净。

无论显密,累积无量资粮的诀窍,就是修心,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往内心观照。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习气,才算真正进入修行之门。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