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重复,只为彻底粉碎我们的自我“娇宠”
与业力和烦恼习气的较量,是一场需要毅力和耐心的“持久战”。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深陷轮回当中摸爬滚打,既然想出离,就要有持之以恒与业力和习气不断“过招”的恒心。
所有的烦恼习气以它们各自的方式表现着,这种沉积就如同我们在轮回中沉溺的时间一样长久。既然我们的烦恼习气和受业力捆绑的后果并非一朝一夕促成的,那么在解脱之路上,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佛法中对于轮回准确的定义是:“存在之轮,未觉醒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之中,众生由于被贪、嗔、痴、慢、疑的五毒所奴役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从而让心从一种状态任意演化到另一种状态,穿过永无止境的心理经验续流,然而这些经验的共同特征,就是苦。
轮回中的众生,因心著过去的业力和行为的结果,被分成六种体验类别,因而称为六种不同的道。虽然六道之中众生受苦的程度不同,但没有一道是可以谈得上不苦或令人满意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些心识不同的体验,就在于心理经验续流不断的连贯性,这也是我们会执取“幻相为实有”的原因所在。
通过佛法的修行,有时候我们会感觉,无论在闻思或实修中,都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灌输理论和实修诀窍;但这种重复的必要性,往往被我们未敲醒的无明任意曲解。或许,我们还未真正开始一次确实的实修之前,已经感觉阅读了数量可观的经论;或是四处奔波而得到了仅是语言意义上的灌顶,就沾沾自喜地以为有所境界了。这种想法和自大的产生,可以说连最基本的修行入门还未踏入!
闻思理论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有“温故而知新”的意义存在。一切实修的开始,都离不开我们通过闻思所树立起的正知正念,这是修行的“热身”;但只停留在“书生”层面也是徒劳的。
实打实开始的实际修行,也同样不是“拿来主义”。很多时候,我们错把外来的加持,当作自我修行成就的开始;实修并不属于“嫁接”的概念,一切的离苦得乐,都是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身体力行,去转化业力和习气的。
就像我们通过金刚乘实修的“前行”开始。往往我们会简单理解,前行就是各项加行数量的累积而已,这种有点轻视的态度,是我们并未理解,前行不断重复的必要性。某种程度上,我们会浅薄地理解这种重复就是通往正行的套路而已,其实不然!巴祖仁波切告诉我们:由于前行是所有金刚乘修持的基础,因此,它比所谓的“正行”甚至更为重要!
这句话需要这么去理解:大家要明白,所有修行之路上的闻思、诀窍和实修方法,其不断重复和需要被重复的必要性,在于斩断我们的心相续,也就是心意之流。这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对于自我无比娇宠,所以累积了无尽的业力和烦恼习气;而我们似乎在表面上也是在一直遵从修行之路的指引,但鲜少有人能从真正意义上脱离轮回。
所以,有趣的是,我们在开始修行的起初,并未真正认知重复的重要性,结果我们却在重复着不断的轮回。这也如同往昔的大德们会常说“虽然每个人都渴望免于痛苦,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愿意放下;虽然没有任何人想要痛苦,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无法不被轮回吸引”一样。
这就像我们对于加行重复的态度一样,如果说我们还未实修,那么对于数量的累积我们会只是当作谈资;但如果我们已经投身于实修,同样是对于重复和数量的累积,却当成自我娇宠的附属品,即便是完成了数量的累积,我们却没能见证心绪杂乱之后的平静,或是妄念杂想的削弱,而把数量的完成当成更为自我的标榜。这就是扭曲了修行中不断重复的真正意义。
修行中的所有数量累积和不断重复,只是为了对治我们不断流转和重复的心相续,也是为了彻底斩断我们心意之流所执着“幻相为实有”的一切造成不断轮回之因,以量变达到质变。大家要清楚,数量不是为了集结数量,重复也不是一种套路,而是为了彻底粉碎我们的自我“娇宠”。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