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愿助行,愿行合一

积资净障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3年02月13日 星期一 13:19

大乘和小乘最大的差别,在于对众生有没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对每个众生一视同仁,希望他们都脱离轮回而成佛。具有这样大胆量和大愿力的人,就具足了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徒。

 生起了愿菩提心之后,还要付诸实践,就是行菩提心。因此,行菩提心一定包含了愿菩提心,但是有愿菩提心,不一定有行菩提心。我们要努力具备二种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的摄受在六度的善巧和般若。“度”,是梵文“波罗密多”的翻译,意思是“到彼岸”。此岸是指整个轮回,彼岸是佛的果位。而六度,是六种可以渡越生死苦海,到达解脱彼岸的方法。它是诸佛度生的唯一方法,无量佛陀都是依靠它而利益众生。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方法,就是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来实践利益众生。前五度属于慈悲,称为善巧方便;智慧度,是证悟胜义空性,可以圆满前五度,又称为般若。行持前五度,可以累积福德资粮;依靠智慧度,可以累积智慧资粮。

 六度,又称六波罗密、六度无极,音译“波罗密”,意译“度”,“到彼岸”之义,指大乘佛教中菩萨欲圆满佛道所实践的六种法门。修行此六种法门,可超越生死、自度度人,到达涅槃彼岸,获得菩提佛果。这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其中以智慧为先导。

 1.布施:能度悭贫。又分:(1)财施,将自己身体甚至生命施给众生称内财布施,以金银财宝、医药食物等作布施,称外财布施;(2)法施,指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使之闻法解悟修行;(3)无畏施,指不恼害诸众生,令得种种安乐,远离怖畏等。

 2.持戒:能度毁犯。戒法是渡苦海迷津的法宝,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所以菩萨当受持戒法,实践三聚净戒等,自能脱离一切毁戒、犯戒之种种罪恶。

 3.忍辱:能度嗔恨。菩萨当修忍辱行,不起丝毫嗔恨,忍辱之真义应为安忍,凡加之身心的苦恼、痛苦,都能以安稳心对之。忍之分类,在经论中或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等之分,但主要可分:(1)生忍,无论境遇顺逆,都不起嗔喜心,对众生则以慈悲心看待;(2)法忍,即能体悟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证入不生不灭之诸法宝相而心安住,又叫无生法忍。

 4.精进:能度懈怠。菩萨修行五度,勇猛精进,无恶不断,无善不修,以利益有情,圆满佛果。

 5.禅定:能度散乱。禅定即清净思虑,为诸宗派之共法,可分世间禅定及出世间禅定。前者指四禅、四空禅;后者指罗汉、辟支佛、菩萨等圣者所修之禅定。

 6.智慧:音译“般若”,能度愚痴。愚痴谓众生因无明烦恼而沉沦生死苦海,故必须修行智慧,了达诸法实相。又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

 这六度又包含于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之中,即布施、持戒、忍辱三波罗密为增上戒学所摄,禅定波罗密为增上心学(心学即定学)所摄,智慧波罗密为增上慧学所摄,精进波罗密则通于三学。

 我们还是凡夫,应以修持世俗菩提心为主,累积福德资粮,直到证悟空性时,所作的一切以般若智慧摄持,就是在累积智慧资粮了。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