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古代佛教故事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1年01月09日 星期六 13:10

有一天,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前往祇树给孤独园听闻佛法。他当天吃了很多的肉饭,所以在听闻佛陀说法时精神昏沉,不断打瞌睡。佛陀就劝诫他:“国王!饮食应节制适量,身体才会健康而延年益寿。”国王从此以后如法奉行适量的饮食,结果体态变得比往昔轻盈健康,而且更有精神,情绪也变得愉快。波斯匿王高兴地回报佛陀,叙说改善的情形,佛陀告诉国王:“伟大的国王!健康是最大的福报,知足是最好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亲友,涅槃是究竟的安乐。”

《中观论》中有偈曰:“从忆想分别,生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皆从众缘生;若因净不净,颠倒生三毒,三毒即无性,故烦恼无实;我法有与无,是事终不成,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

凡夫俗子的起心动念,皆以“我执”为出发点的二元对立来判别区分事物。我们对于财、色、名、食、睡的喜好与厌恶也是如此:对于感官所认知的美食、美景、环境与人的好坏,都出自第一念先入为主的断定和区分。在我们眼中所见、嗅觉所闻、耳根所听、舌尖所尝、身体所触的一切事物,都会与内心的贪欲所相连。其实一切事物的所需都应恰到好处。

“水太满则溢,弓太满则折”的道理是适用于任何事物的比喻。亦如我们的身体对于食物的所需,其实就是适当地充饥就好,太多的选择以为是提供了营养,但是过多的摄入都会造成身体机能运转的负担。但是因为内心的分别和贪婪,总会去择取美食而不管后果。而且颠倒的分别念,对于吃进去和排泄出的事物的一体两面性没有理性的认识,反而定义为净与不净的不同,其实都是内心的不净所见而已。佛陀教育我们:要想得到智慧,就要学会用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看待问题。

如佛经所说:“虚诳妄取相。诸行妄取故,是名为虚诳;虚诳妄取者,是中何所取,佛说如是事,欲以示空义。”我们的很多烦恼都出自内心妄念对于心外之境的取舍,而假名以“好和坏”“美和丑”“利与弊”等等而定义。偏好哪一边,心就会有喜乐与愁苦的转变。在这种如跷跷板的内心起伏中,世间的苦苦乐乐也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不断重复。学会调和折中的中庸之道,不仅有利于我们观望自己的起心动念,以中庸之态来为人处世,更会让我们在世间能以君子之道而自利利他,与周围的一切人与事物和谐相处。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