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授,须经行动方被实践

铃木俊隆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8年04月17日 星期二 16:39

“当你并没有要去遵守戒律却遵守戒律时,那便是真的在持戒。”

在完全的莲花坐姿里,我们盘起右脚,放在左脚之上,再把左脚放在右脚之上。象征性地来说,右侧意指活动、行动,左侧刚好相反,所指的是心的平和宁静。如果左侧是智慧,右侧便是修行;而当我们双腿交叉时,我们不知那是左脚还是右脚。

所以虽然我们有两脚,就象征性而言,我们有的是“一体”。我们的姿势端正垂直,不倾向右边或左边、后面或前面。这是对佛法超越二元对立之完美理解的表现。

当我们延伸这一要点,很自然地,我们就有戒律,同时也是在研习着如何遵守戒律之道。坐禅的姿势并不只是一个训练而已,而是一种实际将佛之所教运用到自己身上的方式。

言语文字本身不足以实现佛陀的教示;经由行动,或经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陀的教授方能被实践。

除了戒律以外,我们还有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关系。徒弟一定得选择明师,而师父将会接受徒弟,虽然某些时候,师父也许要推荐另一位合适的师父。

在老师之间,不应该有任何的冲突,所以如果一个师父认为别的老师比他更具资格,他或许会把他或她推介给他的学生。

一旦你成为一名徒弟,虔诚奉献你自己,研究修行之道。一开始,作为一个弟子,你也许想追随一位老师来修行,却不是因为你想要研究佛法,而是因为某些其他的原因。

但是,你知道,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对你的师父完全地虔敬,你终将领会。你会成为师父的弟子,而且你能传承我们之道。

这一师父与徒弟的关系极其重要,在此同时,要做一名真真实实的师父和徒弟,其实相当困难,所以两者都要尽最大的努力。

师父和徒弟一起在各种不同的仪式中共修。仪式不仅仅是种练习而已,经由仪式,我们真正地沟通和传达佛法。我们把重点放在“无我”之上。

当我们共修时,忘却一己小我的修行;这是个人的修行没错,然而,也是众人的修行。例如说,当我们修习唱诵的时候,我们会说:“以你的耳朵来诵经。”

我们用耳倾听他人的诵经之声,用我们的嘴来作个人的修行,于是我们拥有全然无我的真义。

无我,不是要你放弃自己个别的修行。真的无我早已忘记了无我。只要你相信,“我的修行是无我!”那表示你正执着于自我,因为你仍然对“放弃自我中心的修持”有所执着。

当你自己修行、亦与他人共修时。真实的无我方能出现。那种无我不只是无我,它包含了“有我”的修习,同时,也是超越自我或无我的那种无我之修行。你明白这意思吗?

对于持戒而言,这也是通用的。如果你尽很大的力气去持戒,那不是真正的持戒;当你并没有要去遵守戒律却遵守戒律时,那便是真的在持戒。

我们最内里深奥的本性,会帮助我们。若我们能理解到戒律是我们内在深邃本性的表现,那便是“道”之本然。然后,将无有戒律。当我们在表达最深奥的本性,根本没有戒律的必要,所以我们不是在持守任何戒条。

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亦有相对的本性存在,所以我们想要谨持戒律。我们感觉到持戒的必要性可以帮助我们。而当我们能够从这负面的或有禁制意味的角度来理解戒律时,那也正是我们真性灿然盛开之际。

因此我们有如何守戒的选择性:负面性和正面性的。再者,当我们觉得无法持守所有的戒律时,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自己觉得有把握的来遵循。

戒律不是由某人所设下的规条。既然生命是我们真实本性的展露,如果这展现出了点问题,佛陀就会说:那不当如此;然后,便有了戒律的出现。实际的事件或事实首先发生,而非戒律制定在先。

所以戒律的性质是,我们有机会来选择我们的戒律。如果你这么做,你会有这些戒律;如果你那么做,你会遭逢其他的戒律。不管你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你。

首先,你应该仰赖你的师父,这是最佳的方式,而且你从遵循那些有禁制意味的戒律开始入手。当你对我们之道越来越熟悉的时候,你会更为正面性地来持戒。

一位老师如何指正学生的错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为老师,认为徒弟的作为只是个错误,他不是真的师父。没错,徒弟所做的也许是错的,但就另一方面来说,错误也是徒弟真实本性的展现。

当我们理解到此,我们能尊敬学子的真实本性,而且在指点错处的时候,我们将会非常小心。

佛经中载有怎样细心周到地指正弟子之道,共有五点。其一是,师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而不是当着众人的面莽然指责徒弟所犯之错。若是可能的话,师父应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场所下,亲身告诉学人他所犯的过错是什么。

第二点是,老师应该铭记要做到真确实在。这是说,老师指出学生的错误,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学生有错;当老师明白了为什么徒弟会这样做的原因,然后他才能真确实在。

第三个要点是,做老师的要柔和平静,以较低的语调对徒弟说话,而不是狂声叫嚷。这也是很微妙敏感的一点,如同上述的真确实在;但此处,经文所强调的是以一种平静、委婉的态度来陈述某人的错处。

第四点是,老师给予学生忠告或明示其错处,只是为了帮助他,而不是要宣泄胸中待发之怒气。这里,老师要非常留神,注意到学生是否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或者他并不那么严肃认真。

若是如此,老师应该不理会他,直到他转变得较为认真向道。即使我们是为了要帮助学子而给他们种种劝告,这也并不表示总是让他们事事轻松容易。

有时我们应该对学生非常严格,不然,我们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们。

最后一点是,以慈悲指出学生的错处。这是说,老师不仅是老师,同时还是弟子的朋友。用一个朋友的身份,老师指点出弟子的一些问题,或给予忠告。

所以,不论做一个师父或弟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们也不能依赖任何规准,甚至连戒律亦不可倚赖。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彼此修行。而且,我们不是为了戒律的缘故来遵守戒律,或者为了仪式的完美来修习仪轨;我们是在研修如何表达我们的真实本性。

非常感谢各位。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