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为佛法精髓
有很多居士,都想要受菩提心戒。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仪轨有中观和唯识,或说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受菩提心戒,即是在佛菩萨、上师面前发誓,把他们当作证人,发誓要行菩萨道。能在一位具德上师处受戒最好,没有上师,在皈依境前自受戒也可以。
受戒,是为了让菩提心不要退失,并日日增长。因为人都有惰性,习惯找借口骗自己。受戒后,就会常常提醒自己:“我是受过戒律的人,每天都要发菩提心,不管遇到什么事,恒时都要具足菩提心。”一想到曾经发过誓,如果现在不遵守,欺骗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的因果,是何等严重?那时,戒律就有约束的力量,影响我们舍取善恶,就不敢做坏事了。所以,受戒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大乘佛教徒,要反复练习发菩提心,天天要受持戒律,不要退失。这样的菩提心虽然容易发起,却难以生起。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四无量心开始修。
菩提心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是成就佛果的主因。缺少了菩提心,所有修法都失去真实义;反之,谁只要具备菩提心,一切都圆满具足,修持任何法门和行持善事,都会成为获得佛果的因。以菩提心摄持,就算不是修法,不管是工作、炒菜、吃饭、睡觉,也会成为解脱之因。
我们忏悔罪业、累积资粮、持诵无数心咒、观想本尊、接受各种灌顶,都是为了生起殊胜的菩提心。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的说法,就是指不仅是暂时性或口头上的“发”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能真实“生起”菩提心。
如果念诵发菩提心文,已经十万遍,却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就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立下菩提心的誓言,却没有如实去做,就是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其他罪业会比这个更严重了。
其实,发心文要念十万,这只是一个基本目标。而且重点不在于完成数字,最重要的,是要反复思惟菩提心的利益,观想菩提心的修法,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心,改变以前自私自利的心态,加持自己能利益众生。所以,应该尽力断除欺骗众生的行为,精进修持,让心相续真正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如此伟大,所以,为自己宣说菩提心诀窍的上师,让自己得以进入大乘之道,比起教导其他道理的上师,恩德更大。以前,阿底峡尊者提到他的上师们,就双手合掌在胸前;但一提到上师金洲大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上,并且一面流泪,一面念着金洲大师的名字。弟子觉得奇怪,就问:“上师,请问您上师们的功德,有大小高低的差别吗?”尊者说:“我所有上师的功德,没有大小之别,但恩德则有大小的差别。我现在具有的一点点菩提心,是依靠金洲大师而来的,所以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