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毒以及如何转换它们

答疑解惑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18:33

问:什么是五毒?

答:贪、嗔、痴、慢、疑即为五毒。

问:小乘、 大乘、金刚乘是如何分别对待五毒烦恼的?

答:小乘佛教修持的重点着眼于远离、断绝、不可有丝毫沾染;大乘显宗的观点对五毒有选择性的包容;金刚乘则具有将五毒转为道用,将五毒转为五智的种种善巧法门,教导我们不要排斥烦恼,而是去认识五毒烦恼的本质。

问:什么是“贪欲”?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它转成“想要成佛”的“大贪”?

答:贪欲是一种渴望占有某人或某种事物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妙观察智”。

在学佛的道路上,想要成佛的心,也是一种贪欲,而且是一种大贪,但这种大贪是一种强有力的动力,促使我们发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来利益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乃至究竟解脱,我们以此累积福德资粮,圆满功德,得到根本的安乐与解脱。同样是“贪欲”,若以这种“想要成佛”的大贪取代世俗无止尽的贪欲,就会成为修行的主要动力。

问:什么是“嗔恨”?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它转换成正面的力量?

答:嗔恨是对自己厌恶的人或事物产生强烈排斥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大圆镜智”。

如果对于嗔恨的处理不拔除也不对立,而是在根本上把嗔恨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反过来嗔恨自己深重未清净的罪障,积极修持,忏悔业障,妄念自然会逐渐消灭,妄心歇息,意不错乱,心识清明,觉性就容易显现。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减少很多的魔障。

问:什么是“无明”?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它加以转换?

答:“无明”是一种混沌的状态,以世俗的用语,就是“愚痴无知”的意思。它的本质是“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

如果我们清楚无明的本质后,反之运用,转而对一切事物不予分别,但心中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平等看待的话,自然会明白诸法实相的胜义。

问:什么是“傲慢”?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它加以转换?

答:“傲慢”就是贡高我慢,自视甚高,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心被傲慢蒙蔽住了,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不知自己的缺点,所以无法进步。“傲慢”的人不但不会增长任何功德,还容易对“上师三宝”产生邪见,而造作无边恶业。

“傲慢”的本质是“五智”中的“平等性质”。

如果转傲慢之心用来傲视自己,净化烦恼的能力,对调伏自己的心性具有很大的自信,所谓的“本尊慢”,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精进修行自然会有所成就。

问:什么是“嫉妒”?它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它加以转换?

答:“嫉妒”就是有怀疑心的人,常常不相信他人的善心和所做的善法,看到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不会随喜反而会产生不舒服,不高兴的情绪,并常常批评毁谤别人,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嫉妒”的本质是“成所做智”。

如果我们明白了它的本质,反过来时时怀疑自己身口意的行为是不是如法,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正知正念行持,就不会偏离菩提正道。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