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两种禅修方法」

创古仁波切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7年05月14日 星期日 14:06

两种禅修方法

一般而言,禅修有两种主要的方法。第一种是“分析性的禅修”,也就是“大班智达”或大学者的方式。做这种禅修时,行者要仔细地研究一切,并保持极大的觉性。行者审察各种外物,努力地去调查它们的实质,并探讨它们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他们就探讨外在世界的本质、观察心……等等。

他们非常仔细及详尽地审察一切,把禅修当做一种将事情看得愈来愈清楚、愈来愈精确的方法。透过这种禅修方式,心的明性及敏锐性会变得相当的高,但是心的定静不见得会开展得很好。所以,这第一种主要的方法称为“大班智达的分析性禅修”。

另外一种主要的方法称为“瑜伽士的实际安住禅修”。瑜伽士的梵文是“固速鲁”,意思是“不计划或造作任何事的人,或非常单纯及自然的人”,现代人称他们为“瑜伽士”。在这种禅修中,行者不分析所发生的一切,而是学习如何让心安住、如何安住在心的本质之中,以及如何经由实修的经验而开展禅定的真正力量。行者不执着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仅学习如何安住当下的清新之中。

然后,行者学习如何实际延长定境,而能一刹那接着一刹那地安住于清新的觉受之中。经由这种实修的经验,行者能直觉地知道,在禅修当中应该怎么办、应该避免什么。

要开展禅定的能力,行者必须实际去修持禅定。要得到禅定的真正经验,首先,行者必须到一个有利于禅修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合适、安静、隔离的地方,然后行者就可以开始修持许多座简短的禅修,每一座的禅修都很清明、为时很短。

行者不去思考过去或未来,只是透过许多清明但简短的禅修,一次又一次地试着去体验当下的清新。行者可以逐渐延长每次禅修的时间,因而可以使禅修的清新及觉性变得愈来愈持久。

过去的大禅师曾使用几种不同的言词来形容禅修的这种清新状态——这些形容词是大禅师亲身体证而对其别具意义的。其中之一是在“清新”之中禅修。这给人不要执着于过去或未来的观念,而要住于当下的刹那,再下一刹那也是清新的,再下下一刹那也是清新的……

另外一个名词的意思也是相同的——禅修的“自然觉知”。其中,“自然”的意思表示不造作。这表示不论在一刹那发生了什么,行者都不去加以思索或玩味。所有理智的分析都是“不自然的”,因为它们是对情况反覆思考,并企图加以改变而造作产生的。

“自然”一词和“造作”正好相反。清新和自然的觉知都比较接近禅定时的放松状态。如果我们有一束小麦,我们用一条绳子绑住它,那么,它就被绑得很紧;如果我们把绳子割断了,那么,小麦就会自在地及自然地落下来。所以,在禅修方面有“自在”这个名词,但是“自在”这个字在藏文里的意思比较深,含有除去压力、让某件事物以自然的方式放松,而不是以人为或非自然的方式将它紧紧握住。

“清新”的藏文是“宋嘎songga”,“自然的觉知”的藏文是“纽玛nyn ma”或“纽美(德)希巴nyu med shi pa ”,“自在”的藏文是“呼(克)巴lhuk pa”。除此之外还有第四个名词,藏文是“瑞(格)奇rig ki”意思是说“敏锐”。“敏锐”或“敏锐性”被用禅修方面,是因为行者必须应用非常高的敏锐性来保持觉知及觉性。总而言之,这四个名词是非常有力的观念,广泛地被禅修大师们应用。随着禅修的进展,行者将会遇到这四种觉受,到时,行者自然会对这四个名词的意义及力量有深刻的体验。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