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闻正思才能有正行
佛陀讲的经典,仅藏文的《大藏经》有103本,包含经律论三藏,还有密续的部分等。这么浩瀚的经典,让凡夫俗子们去看,去背,去理解,真是不容易。佛陀讲授的佛法,从初入佛门,一直到成就佛陀的果位,这中间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涵盖其中,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学,一直到他学到博士后,这里面都讲到了。所以,大学里的人看的学的,跟小学生的肯定不一样,中学生跟研究生看的学的也不同。
有人说,佛教里也存有不同意见,比如有些小乘佛教徒认为大乘佛教以上不是佛说,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还听不懂,看不懂。而有些大乘佛教显宗的弟子认为,小乘的闻思修方法尚属初级阶段,且密宗非佛说,因为密宗他们也不全清楚明白,有些观点听起来又觉得太深奥。学密宗的有些弟子会认为,佛法次第而上,因为有些修行人还未达到修学金刚乘的阶段,听不懂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比如《普贤行愿品》,无论大乘、金刚乘都有在念诵和修学,但大家的领悟与理解却不尽相同。“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这种华严境界的解释,在密法里讲得就特别细。无论小乘、大乘、金刚乘也都有讲六道轮回,但在密法如《大幻化网经》里,你会找到最详尽的六道轮回解释,整个轮回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比如说某人死了投胎做狗,是怎么一步步成狗的;某人死了投胎做人,这个中间过程,是怎么产生发展的,以及怎么救度的方法等等,讲述非常清楚。
密续里将中阴的过程,生命在轮回中的转换经历,记载得清清楚楚,不似小乘、大乘显宗有些是点到即止,金刚乘直指心性的透彻的深度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思悟。伟大的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与习气,有次第的教授佛法,可谓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作为弟子,首先要能踏踏实实去听闻、思考正法,这是很重要的根基,然后跟随具德上师的教导与指引,一步步前行。
有一句话叫做“犹如粪便会让甘蔗产生甜度……”其实是在说我们讲的“烦恼即菩提”这个概念。烦恼怎么会是菩提呢?这听起来好像是南辕北辙的两个对立极端,如何才能转化?正如粪便,它既是肮脏的东西,也可以是肥料。甘蔗、蔬菜、谷物等等这些我们所吃的食物,人们都认为是非常干净的,然而这些干净的好食物,却都是因为有了最臭的粪便肥料才能生长得好。所以,能够利用贪嗔痴、妒忌、傲慢、疑心等“毒”,转为道用,即是最殊胜的,但这个危险度也非常高,在密法中有详尽的转烦恼为道用的方法,需要反复闻思。也因此,就更要重视闻思,如果没有正闻正思,所谓的学佛之路就容易走偏,大家会用自己最想要的感觉去偏颇地理解佛法,产生有偏差的观点,正确闻、思正法的必要与重要性,也因而一再被反复强调。
萨迦班智达曾讲过,“没有闻思,何来修行?正犹如没有双臂之人无法攀登悬崖。”听闻正信佛法以后,要去思考,每一句佛法里面,都有很深的道理。表面的听闻,会觉得其实很简单,很多人听过之后,觉得佛经自己一听都懂了,一点儿也不复杂,感觉自己悟性强,也不需要反复闻思。比如现在有些搞禅修的人,说走路也叫禅,不吃饭也叫禅,泡个茶也叫禅,统统都可以叫禅,但这些都是皮毛,真正的禅定是那么深奥与复杂,人们却喜欢用表皮的东西制造简单的“领悟”之乐,这种“悟”,是很浅的,并不究竟。
现在很多给人家上课的,培训的,只要是能教个书,很多人都想用佛经来彰显自己的“高深”,摘录《金刚经》、《心经》的一些词句,加入自己的理解,把殊胜的佛经,作为世俗的教育工具使用。其实大家可以想想看,能够真正领悟《金刚经》,那你就是佛了,最起码等级要跟观音菩萨差不多,才可以领悟得到,要不然就只是玩文字游戏,秀点儿皮毛。现在大多数人,是把水中月当成月亮,实际跟天上的月亮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听闻正法后,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思”,正思维,也很重要。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