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佛法心要》金刚乘「本尊禅修」
本尊禅修
当我们在修上师瑜伽法时,我们以外在的方式做上师禅修而得到加持。在藏文里,加持,含有“佛法的力量”的意思。因此,加持的藏文字让人感受到佛法的精髓及摄受力。
“加持”这个字也意味着佛法的“传续”,这种传续或力量源自上师,因而我们经由上师瑜伽法观修上师。噶举派的行者观修的是马尔巴、密勒日巴、罔波巴及历代Gmb等传承上师。行者藉由观想传承上师的清净法相而亲近上师,并得到他们的加持。
我们也做本尊的禅修。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成就的梵文是“悉地”,藏文则是“哦竹(不)ngodrub”。“哦竹(不)”的意思是“实际完成某件事”。行者所要成就的是佛果。在金刚乘中有两种成就:一般的成就及究竟的成就。究竟的成就是经由本尊禅修而得到佛果。
在法道上,我们从一个阶段进展到别一阶段,并且由观修本尊逐渐开展出不可思议的定力及卓越的内证力。一般的成就来自我们对佛法的了解。在开始时,我们学习佛法;在中期,我们极为深入地思考佛法的意义,因而对我们所学习到的佛法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最后,经由禅修,我们契入佛法真正的核心及精髓。透过修行次第的发展,佛果终会成熟,一切的成就也都会彰显。
佛法极为宽广,因为佛陀教导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要精通所有的法门是相当不可能的,幸好,我们并不须要精通全部的八万四千种法门才能证得佛果。事实上,只要彻底精通佛陀所教示的一种法门,就可以步上成佛的道路。我们可以修持一个本尊的禅修而证得佛果,因为本尊法摄集佛法的本质,是非常有效力的法门。
所以,如果我们正确地修持特定一种本尊禅修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我们便能走完佛法的大道并获得一切利益。
本尊的藏文是“依担(木)yidam”,意思是“自己对某件事的承诺”或“一心专志于某件事”。“依”的意思是“心”,“担(木)”表示“承诺”。所以,修持本尊法表示行者决心要做某一本尊的禅修,而且,直到开悟之前都会锲而不舍地修持这个本尊法。
因此,行者发愿:“我将藉由此本尊法证得最高的成就及究竟的佛果。”行者一心一意地、非常坚定地决定要获得修持本尊禅修的一切利益及力量。本尊代表行者誓愿达到的究竟成就,这就是本尊之所以被称为本尊的原因。
本尊有许多不同的形相。某些本尊和善巧方便——男性层面——的开展特别有关,有些则和智慧——女性层面——的开展特别有关;有些本尊现寂静相或平和相,能帮助行者生起平和及平静的心境;有些本尊则现忿怒相,能帮助行者开展事业的动力而完成行者的一切善愿。本尊也有不同的颜色,这和行者希望开展的事业种类有关。
例如,平和事业类有现男相的白色本尊白观音。度母则是平和事业的女性形相。金刚萨埵,是寂静相。金刚亥母,则是忿即相。所以说,本尊有许多许多不同的形式及外相。本尊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形式及外相,是因为修行者的愿力及能力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单单一个本尊无法适合每一位行者。所以,不同的本尊可以顺应不同的修行者在各种修行阶段的各种需要。
大部分人都是不清净的。因此,我们藉由本尊禅修来帮助我们清除累世以来所堆积的各种不净的习性及潜业。本尊禅修的生起次第就是在实行这种清净的功夫。
所以,本尊法里有一个阶段是将觉性融入空性之中,籍此断除自己的心识和过去生所累积的不清净形相之间的关联。从空性之中,我们开始亲近清净特质所化现的本尊。因此,经由本尊禅修,我们使自己习于清净,帮助自己解脱不净的潜业的影响。
出生和死亡的观念(亦即升起、形成及散灭)可经由本尊禅修而净化。在本尊禅修最初的阶段,我们将一切都融入空性,这可清净死亡的观念。至于出生的观念,我们观想本尊的种子字——例如“淡(木)TAM”——自空性中化现,并逐步观修其他各种细节的显现。这个过程可以清净对出生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我们也有一些认为自己拙劣的想法,这往往会使我们踌躇不前,为了清净这种踌躇,我们观想本尊出现在面前的虚空中,本尊的智慧尊——本尊的智慧层面——因而具有真实的存在性,并化现在我们面前的虚空中。接着,我们观想自身与智慧尊无二无别。认同本尊的智慧可取代于我们对自性的弱点或拙劣点的认同。
观修本尊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我们观想本尊在我们的头顶上;有时候,我们观想自己完全转化为本尊的形相;有时候,我们观想本尊在我们面前的虚空中。一般而言,由于行者的需要、愿力及修行次第不同,观想的方法也很多种。虽然观修本尊的方法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法是观想自己转化为本尊。
这种观想可以去除不净的习性,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契入本尊所代表的清净。例如,在观想寂静相的本尊时,我们所观想的形相是极为优美、令人响往、以璎珞珍宝为饰……等等。同理,我们依同样的方式观想忿怒相的本尊为确实令人敬畏的形相。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是假装在观想,这就变成一种造作,我们并无法得到修持本尊的全部利益。相反地,如果我们以极大的信心来观修,全心融入本尊形相的各种细节中,这将会改变我们的心境,使我们的禅修更为稳定及进步。
观修本尊的理由很多。藉由熟悉本尊的清净形相,行者能使自己不受累世所堆建的不良习气及不清净所支配。观想本尊的真正化现,能使行者对清净的存在产生坚定的信心。
倘若行者只修习“止”或“奢摩他”的禅修,除非尽很大的努力,否则很难达到定境及内证。观想本尊并与本尊相应是开展行者“止”的禅修极为有效的方法。如果行者只是试图将心安止,他很难使心平静下来。但是,如果他试着观想本尊的外相、脸部、手及衣服等,他会发现这样比较容易使心平静下来。熟悉本尊的禅修之后,“止”的禅修的力量会发展得相当迅速。
在所有的禅修中,如果行者太紧绷或过于努力,将不会有很大的收获。相反地,如果行者太过于松散,那么,他也不会得到很多的利益。观修本尊时也是如此。太紧绷时,行者无法在生起阶段观想得很清楚;太松散时,本尊的形相也不会显现。但是,随着观想本尊的能力的开展,行者“止”的禅修能力也会增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止”的修持有助于观想,观想也有助于“止”的修持。此外,在本尊禅修的不同阶段,通常也都有一段时间行者安住于“止”的禅定中。
在修持本尊法时,行者通常会持诵咒语。有时候,行者在持诵咒语时,同时观想本尊;有时候则只持咒;有时候则只是安住于定静之中。修持本尊法的方式很多,但是任何一种修持方式都是要身、口、意同时修持。在身方面,行者要有适切的坐姿;在语方面,则要持诵咒语;在意方面,要观想本尊或将心安住于禅定之中。
同时持诵咒语的利益很大,因为咒语的声音能够支持禅定的开展,咒音有俱生的力量。在本尊法的生起次第时修持禅定,对心性及禅修能力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助益。这些修持的实际方法在药师佛、度母、观音菩萨等的实修仪轨中都有详细的说明。最主要的理念:本尊是佛法成就的根本。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