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瑜珈》观修「持守见地」

究给崔钦仁波切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19:30

持守见地

教法中有言,白天要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夜晚则在心中。白天观想上师坐在顶上莲座中,夜晚入睡时则可观想上师融入自己,以光体安住在心间,这是入睡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间然后入睡。

透过这样的禅修,可以得到加持,而且在观修「持守见地」时也容易更上层楼。藉由传承的加持,你自然会被引导迈向「持守见地」的康庄大道。

重点就是将上师融入于心,然后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真正融合,时时安住于上师所传示的心性所在。日以继夜,每一次上师溶入己心,我们就安住其中并且体悟其空性。

在这样的加持之下,我们就能体验到空性。我们必须让自己持续体验透过上师的加持而产生的空性觉受。在体认空性的某个时刻,清净明光、自性本觉必然生起,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适时体悟。只要你能尽力修持,就能净化许多罪业与障碍,更能因此而得到许多的加持。这个重点就是,心愈能安住于空性,则愈能有效地领受上师的加持。藉由领受的加持,我们集聚福德资粮,藉由安住于空性,我们集聚智慧资粮。

修持上师瑜珈,我们观想上师现于面前,上师是观想的对象,以自己传法上师的形象象征上师,然而,胜义上师则是指人人自身的本觉智慧,或本觉俱生智。上师瑜珈:体悟心性一般的情况下,不必很直接地谈到见地,因此许多的法本及教诲通常也只给予间接的解说。当一位上师为一大群弟子灌顶时,通常他针对四灌顶的见地观修只会给予一般性而且简略的解说。然而,因为这些教法是针对亲近的弟子,所以我要做更深入的解说,使大家得到更大的利益。如果上师特别慈悲,对于亲近的弟子,尤其是对领受教法深具信心者,是可以清楚解说、倾囊相授的。

如果上师清晰地解说教法,弟子是有可能对自己的心性获得实际的体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则吾人对空性的修持就会像虚空般的一片空白,什么觉受也没有。本觉俱生智真正的意涵无法用知识来领悟。我们必须要透过领受上师的加持和口传,并且一定要实修,才能体悟心性。虽然学术论著对心性概念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然而心性的本质根本超乎世间的语言文字。心性只能靠各人经由实修,各自体悟。由言铨进而实修,透过实修逐渐对心性的见地获致实际的体验。

这些教法隶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亲身体悟的传承。事实必须如此,因为真正的心性不受任何言语造作及抽象知识概念束缚。也就是说,只能在毫无妄念的境界中体悟。

觉性只能透过上师的教导并依照口诀传授之修持而体会,如果修持得好,就会得到加持。透过加持和上师对心性的口传教授,弟子方能体悟觉性,也才能安住于见地。不同的上师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传示心性,或用眼神,或用手势,有些上师可能会巧用吓人的如雷贯耳声响来传示心性。一旦毫无妄念的状态生起,上师便会指导弟子安住其中。

对那些能安住妄念不起的弟子,上师会给予觉性的传授。上师会告诉我们,心性虽空,自性本觉却一向存在空性的体悟中。正如我们一开始能体悟到空性,同理我们的本觉在空性中也能自我体认。

第四灌顶,空性的意涵很难用文字解释、或举例来说明,因为它实在非常深妙。

不过,基于需要,通常还是须用象征性的方式介绍心性。各种教法中曾经使用许多例子,不过都仅是针对须要被体认的要点遥遥指引而已。例如,教法中说,觉性如金刚杵或金刚钻,其利可断万物。觉性可断妄念,正如今刚钻可切割任何物体,却不为他物所断。同样的,觉性无可断裂,无可摧毁,也不被妄念所动。

另有一个例子:空性觉知被说成如同虚空的中间。亦即,空性觉知虽然虚空如空间,却不是一片空白,不是没有觉知的虚空。觉性其实具有明晰的特质,亦即它在空性之中具有知觉,而不像物质世界的空间那样无知无识。我们说觉性如处虚空之中,是因为根本无法指出它的位置,当你想要确立觉性的所在,它就消失不见。因此,空性觉知也被说成像是空中回音。然而,虽然无法指出它的所在,吾人却有方法体认出它的存在。当这种体认透过修持逐渐坚固,觉知就会越来越宽广开扩,如虚空般。用虚空做比喻是传示法性─或万象的本质─的最好的方式。我特别喜欢用萨迦班智达的一句简单开示来直指心性: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

  清净明光不断持续展现。

当上一个念头已经过去,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此时便有一个空隙,一个无念的状态。不过,虽然是无念,它却并不是一种完全空洞、无知的状态。事实上有一个能知的面相能体悟一切,这个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仅是剎那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在瞬间不停地改变,然而,当我们体悟到这特性,事实上它就是不断持续展现的明光。

一旦被觉察到,明光就会很快地消逝无踪,虽然它一直恒常存在。当我们一旦离开无念的状态而再次升起妄想时,明光就不见了。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思维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念灭与念起之间,体悟心识的空性。必须进入无念的状态,对于空性没有丝毫的贪求或执着。

在无念状态中,维持能知而不执着的状态,这就是须要证悟的津要。我们应时时维持这样的体悟,不让任何念头分心。一旦我们被念头扰乱时,要立刻想起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不论任何思绪或感觉升起,都须再度往内观心,并体悟空性在体悟中妄念自然消逝。

这就是持续禅修的要诀。这就是学习去体悟并且开始禅修「持守见地」的方法。这就是萨迦传承修持见地的要旨,也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要旨。

观修「持守见地」需要某种特殊的精进。刚开始时,体悟空性无法持续很久,因为我们很容易分心而陷入二元论思惟。如果没有觉察这一点,将无法回到见地。因此,我们必须在专注中精进,不这样特别的精进则无法维持见地。

专注结合「专」与「注」,「专」意即记住你的心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得体悟空性,我们心中明晰之特质持续起作用,清清楚楚觉知周遭及内心发生的事。由于明晰特质的作用,「注」会注意周遭发生的事,因此会觉察我们何时分了心,或者妄念纷飞。一旦觉察迷失「专」的本性,「专」会再一次带我们回到心性。

能够了解专注的意义对「持守见地」是必要的,也是精进持守明空不二心性见地的要诀。

回到念起念灭间的空隙,去领悟吾人心识的空性本质,这就牵涉到「定」的修持。

另一方面,为了要证悟清净明光,体验到那种无念、空性之中无所不知、却又无所执的境界,则势须勤修「慧」。

人们喜欢吃甘露丸接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也只是外在的加持药丸,可以帮助人们圆满积聚福德,而真正的加持是个人自己的本觉智慧。要圆满积聚智慧,我们须要去体悟觉性。

修持上师瑜珈,必须观想上师与我们的心合一。直到我们的心完全与上师的心合一,上师与我们的觉性无二无别。

当上师与我们的觉性合于一味,这就是所谓的胜义的上师瑜珈。自然安住于上师与自性无二无别的状态,就像水与湿气会一直在一起,无法分开;同样地,我们安住在与上师的心无二无别的状态中。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