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析《普贤行愿品》对我们日常修行的重要性,以及阐述《普贤行愿品》和《大圆满前行》中的“七支净供”如何相连接而深入实修
如果通俗一点地说,《普贤行愿品》相当于我们的“修行实践指南说明书”。通过对普贤菩萨的甚深愿力的了解,能比对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也能知道凡夫俗子跟菩萨们的心念出发点有何不同。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力”为核心的修行路线,是在指引修行者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反之,可以观照到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根源是自己的起心动念离慈悲与智慧的发心有多远。
《普贤行愿品》的核心十大内容:
1.礼敬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对诸佛的礼敬,不仅是形式上的尊敬,深刻层面上,对于凡夫俗子来说,只有当内心升起无比的尊重和敬意时,才会放下心中的傲慢,才会愿意踏上践行佛陀教法之路。)
2.称赞如来:“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诵诸佛之功德。”
(称赞的同时,不仅能了解到诸佛行谊中慈悲与智慧并行所能获得的果,而且赞叹的意义也在净化我们凡夫俗子的口业。因为凡夫的心念是分别的,让大家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自己周围的人,可能不是很容易;但是以非常纯净的心念赞叹佛陀是可以很纯粹的,是很欢喜能做到的。)
3.广修供养:“一切善逝我皆赞,以诸最胜妙华鬘……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普遍供养诸如来。”
(供养的根本用意,是要用布施的方式来对治我们的悭吝。悭吝的本质是因为执着,只有当我们能了解到“上供下施”的核心意义时,才能慢慢瓦解我们的执着。执着递减,慈悲心才能递增。)
4.忏悔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业是轮回的根源,业力不能得到净化,那菩提心的种子就没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忏悔业障就好比要对一块长满杂草的土地进行再利用,那前提是必须要除掉杂草、翻新土地,才能使其变成能让种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忏悔业障除了要净化我们的业力,同时也让我们能在内心中有反省的能力。修行的过程一定是要时刻修心的。修心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在观照我们内心起心动念的同时,有深刻的反省力。能忏悔就说明有反省。)
5.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随喜功德,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让我们大家内心中有种共鸣,也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嫉妒心。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发自内心地赞叹时,才会愿意好好地效仿诸佛的行谊。人心是这样的,外力永远不如内力有推动力。所以一切向善的引导力,必须得从我们大家内心当中真正的“心悦诚服”时,才能走得更稳健。)
6.请转法轮:“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祈愿正法永驻,因为了知了佛陀教法中的慈悲与智慧是能让众生真正了脱烦恼的正道。祈愿正法永驻,也是为了让众生能真正找到根除无明的方式方法。无明是众生轮转生死不断的根源。
倘若我们大家在此过程中无比受用,那慈悲的传授也会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更多的有缘众生能结正缘、走正途。)
7.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利乐一切众生故,唯愿久住刹尘劫,我悉至诚而劝请,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
(请佛住世不仅是对修行者的鼓励,更是对世间众生的利益。祈愿就像是一种共勉。这就好比在漆黑的道路中行走,但是在前方一直能看见明灯的照耀,那前行的道路也会多了更多的动力和方向。)
8.常随佛学:“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常随佛学才能让我们的智慧渐开,同时也像是一种自我勉励:因为看到了方向,因为明确了目标,也知道效仿的对境,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也会少了很多的盲目。)
9.恒顺众生:“如是经于刹尘劫,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十方利益恒无尽,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众生是我们修行的对境,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是因“我执”的分别心而来,贪、嗔、痴、慢、疑的根源也在于此。那么,“四无量心”的修行就一定是通过众生作为对境来完成的。如果能做到恒顺众生,这其中必定包含“慈、悲、喜、舍”。恒顺的同时也是为了对治我们的嗔恨。)
10.普皆回向:“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佛陀三身之加持,正法不变之加持,僧众坚信加持力,所愿回向皆圆满。”
(愿力是很重要的,这种力量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牵引力,当我们能真正理解佛法的真实义,通过修行的过程也体悟到慈悲与智慧的真实受用时,真正的菩提心一定会渐渐升起,而菩提心的导向性也一定会让我们大家对众生升起无比的慈悲之心。就如诸佛菩萨对于众生的慈悲一般,终究是希望众生能早日脱离轮回之苦的。)
以上内容是结合《普贤菩萨行愿品》中的十大愿力以便于大家理解的方式做的浅析。
如果大家对以上关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力的浅析有所理解了,那么对于《大圆满前行》中的“七支净供”:顶礼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供养支(广修供养);忏悔支(忏悔业障);随喜支(随喜功德);请转法轮支(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支(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回向支(普皆回向)等的字面意思和内容也不难理解。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七支净供”是以通过观想实修的方式来完成的。为什么上文要把《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的内容剖析开来用便于大家理解的方式阐述?就是为了让大家不仅在字面意思上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愿力的出发点和最终的效用,我们才能找到辅助我们实修过程中的参照。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七支净供”中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七支净供”的作用就是积资净障。我们的起心动念在不修行时基本都是被妄念附着,那么积资净障的过程就像是唐代高僧“神秀”诗中所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在实修的过程中,观想是为了以清净念的方式转化我们的妄念和执着。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要想在自相续中真正发起菩提心是一定需要积资净障的,“七支净供”就是这个作用。福报资粮是需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才能被累积的,智慧资粮决定着我们能否心生慈悲并且升起无伪的菩提心,而菩提心是我们能否脱离轮回之苦的关键。“七支净供”对于我们实修的作用就在于此——积资净障。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