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藏传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伽士?

答疑解惑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3年06月15日 星期六 16:02

问:为何藏传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伽士?

答:在古印度,佛陀传下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传承和瑜伽士传承。在小乘戒律,才有剃度出家的制度,就大乘的角度而言,菩萨戒高于小乘戒律,但是菩萨戒中没有剃度出家的戒律。原因是一个人的修行好不好,关键是内在的实修有无进步,这与外在是否剃度关系不大。所以在古印度和藏地,一个人如果能精进修行,无论是否出家,大家都会敬重。古时候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大部分都是瑜伽士,龙树菩萨的师父也是瑜伽士。

莲花生大士和菩提萨埵大师将佛法传到西藏时,将两种制度一并传入。在西藏,修行者在小乘的部分一定要受居士戒,受了居士戒以后,要不要剃度出家是个人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大乘的部分是受菩萨戒和密乘戒。所以至今藏传佛教修行有两种制度:一种是瑜伽士的制度,印度称为“白衣罗汉”“白衣行者”;另外一种是出家众的制度。但是修行者还是以出家众为主,偶而会有瑜伽士的系统存在。

“瑜伽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圆满居士戒、菩萨戒,受密法的灌顶,并持守密法的戒律。他们虽然也娶妻过在家生活,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修行上,甚至有很多都过着像出家众的生活。但是因为不属于出家众,所以不能参与出家众的活动,例如佛学院只有出家众才能就读,在每月十五诵戒或结夏安居时,瑜伽士就必须离开出家法师修行的地方,除此之外,其它时候是平等的。

藏人将这两种修行人都尊称为“喇嘛”,“喇嘛”是“上师”的意思。所以有的喇嘛可以结婚,有的喇嘛不可以结婚;或是这个大修行者有家室,那个大修行者是出家众,这光从外表是无法分别的。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