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音频标题 |
|
1 |
开篇自序 |
|
2 |
第一章关于大圆满法—最究竟的法门—大圆满法与虹光化身 |
|
3 |
第一章关于大圆满法—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宁玛巴六大殊胜 |
|
4 |
第一章关于大圆满法—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大圆满宁体传承 |
|
5 |
第一章关于大圆满法—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大圆满之义 |
|
6 |
第一章关于大圆满法—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前行为正行之阶梯、前行融合言教与正教 |
|
7 |
第一章大圆满前行纲要—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大圆满前行纲要—共同前行 |
|
8 |
第一章大圆满前行纲要—大圆满龙钦宁体传承—大圆满前行纲要—不共前行 |
|
9 |
第一章关于显与密—显密圆融 |
|
10 |
第一章关于显与密—三藏和密续对治五毒 |
|
11 |
第一章关于显与密—转烦恼为道用 |
|
12 |
第一章关于显与密—修密的根器、莫执着感应与神通 |
|
13 |
第一章关于显与密—莫执着感应与神通—不如法修行是堕地狱之种子、修法不修心的喇嘛. |
|
14 |
第二章三要行—前行——发菩提心——修行时,发心比法门重要 |
|
15 |
第二章三要行—正行——空性见——结行——回向 |
|
16 |
第二章听法的发心—广大意乐的菩提心——菩提心的两大要素——悲与智、成佛需要依靠众生 |
|
17 |
第二章听法的发心—广大意乐的菩提心——知母、念恩、报恩 |
|
18 |
第二章听法的发心—广大善巧的发心——密宗超胜显宗的四个特点、五圆满的净观. |
|
19 |
第二章听法的发心—广大善巧的发心——上师是诸佛的总集尊、众生自性是佛 |
|
20 |
第二章听法的发心—广大善巧的发心——净观的意义 |
|
21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应断法器三过 |
|
22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应断六垢 |
|
23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应断五不持(上) |
|
24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应断五不持(下) |
|
25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应持四想 |
|
26 |
第二章听法的行为—具足六度、应有的其它举止 |
|
27 |
第三章——起修 |
|
28 |
第三章第一节——晨起观修、毗卢遮那七支坐法 |
|
29 |
第三章第三节——九节佛风 |
|
30 |
第三章第四节——语加持咒 |
|
31 |
第三章第五节——呼唤祈请上师 |
|
32 |
第三章第五节——自力与他力、如莲的信心、生起正知正念 |
|
33 |
第三章第五节——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有如两大护法 |
|
34 |
第三章第五节——佛菩萨在看着我们、不放逸 |
|
35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八有暇(上) |
|
36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八有暇(中) |
|
37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八有暇(下) |
|
38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自圆满 |
|
39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他圆满——值佛出世 |
|
40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他圆满——佛宣说正法 |
|
41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他圆满——为什么要请转法轮 |
|
42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他圆满——正法住世圆满 |
|
43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八暇满——十圆满——五他圆满——随法转、遇善士摄受 |
|
44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暇满难得的因缘和比喻——从因缘上思维 |
|
45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暇满难得的因缘和比喻——从数量及比喻思维. |
|
46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六因缘——愚昧暂起的八无暇(上) |
|
47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六因缘——愚昧暂起的八无暇(下) |
|
48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六因缘——断绝法缘心识的八无暇(上) |
|
49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十六因缘——断绝法缘心识的八无暇(下) |
|
50 |
第四章思维暇满难得——三十四种暇满 |
|
51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 |
|
52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大千世界与众生的无常(上) |
|
53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大千世界与众生的无常(下) |
|
54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自然与因缘的无常——思维劫数的无常、思维大自然的无常 |
|
55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自然与因缘的无常——思无常的种种形式(下) |
|
56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自然与因缘的无常——思无常的种种形式(下) |
|
57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自然与因缘的无常——思维死亡因缘的无常 |
|
58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日常生活修无常(上) |
|
59 |
第五章思维寿命无常——日常生活修无常(下) |
|
60 |
第六章因果不虚 |
|
61 |
第六章因果不虚 ——十不善业——身不善业 |
|
62 |
第六章因果不虚 ——十不善业 语不善业 |
|
63 |
第六章因果不虚——十不善业 意不善业 |
|
64 |
第六章因果不虚——十不善业的果报(上). |
|
65 |
第六章因果不虚——十不善业的果报(下) |
|
66 |
第六章因果不虚——十不善业的果报(中) |
|
67 |
第六章因果不虚——十善业及其果报 |
|
68 |
第六章因果不虚——业的自性(上) |
|
69 |
第六章因果不虚——业的自性(下) |
|
70 |
第六章因果不虚——因果业报的故事——佛陀头痛的因缘、神通第一目犍连之死 |
|
71 |
第六章因果不虚——七种不善业的开许 |
|
72 |
第六章因果不虚——空性修持与因果取舍(上) |
|
73 |
第六章因果不虚——空性修持与因果取舍(下) |
|
74 |
第六章因果不虚——因果业报的故事——龙树菩萨之舍生、供养豌豆转生为转轮圣王 |
|
75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总体思维轮回之苦 |
|
76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地狱道之苦 |
|
77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八热地狱(上) |
|
78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八热地狱(下) |
|
79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八寒地狱 |
|
80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近边地狱 |
|
81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孤独地狱 |
|
82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饿鬼道之苦 |
|
83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旁生道之苦 |
|
84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人道之苦(上) |
|
85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人道之苦(中) |
|
86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人道之苦(下) |
|
87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阿修罗道之苦、天道之苦 |
|
88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六道皆苦 |
|
89 |
第七章六道轮回之苦——观修轮回过患的重要性、单巴桑吉大师的箴言 |
|
90 |
第八章解脱的利益 |
|
91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最初抉择上师 |
|
92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具德上师的基本功德、金刚乘上师的功德 |
|
93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具德上师的比喻 |
|
94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贤良弟子的基本条件 |
|
95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供养上师的三种方式 |
|
96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最后学习上师的意行 |
|
97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总结依止上师三要点 |
|
98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常啼菩萨追求般若经 |
|
99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那诺巴大师追随上师帝洛巴 |
|
100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密勒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大师 |
|
101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观察自己的过失(上) |
|
102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观察自己的过失(中) |
|
103 |
第九章依止善知识——观察自己的过失(下) |
|
104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基础——皈依的意义 |
|
105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基础——信为道源功德母(上) |
|
106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基础——信为道源功德母(下) |
|
107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类别 |
|
108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宝 |
|
109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宝——佛宝 |
|
110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宝——法宝 |
|
111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佛法僧三宝——僧宝 |
|
112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 |
|
113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方法——皈依脉气明点、皈依本体自性大悲 |
|
114 |
第十章皈依——观想皈依境——皈依境的内容(上) |
|
115 |
第十章皈依——观想皈依境——皈依境的内容(下) |
|
116 |
第十章皈依——观想皈依境——众生共同皈依顶礼 |
|
117 |
第十章皈依——观想皈依境——皈依境融入法界 胜义皈依 |
|
118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学处 |
|
119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学处——日常生活修皈依 |
|
120 |
第十章皈依——皈依的功德 |
|
121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 |
|
122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
123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舍无量心(上) |
|
124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舍无量心(中) |
|
125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舍无量心(下) |
|
126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无量心 |
|
127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悲无量心(上) |
|
128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悲无量心(下) |
|
129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无量心 |
|
130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依心力大小而分的发心 |
|
131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依五道十地而分的发心 |
|
132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依本体而分的发心 |
|
133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持 |
|
134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 |
|
135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交换(上) |
|
136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交换(下) |
|
137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愿菩提心的学处——自轻他重 |
|
138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波罗蜜多——财施(上) |
|
139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波罗蜜多——财施(中) |
|
140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波罗蜜多——财施(下) |
|
141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布施波罗蜜多——法布施 |
|
142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持戒波罗蜜多 |
|
143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安忍波罗蜜多(上) |
|
144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安忍波罗蜜多(下) |
|
145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精进波罗蜜多 |
|
146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禅定波罗蜜多(上) |
|
147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禅定波罗蜜多(下) |
|
148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般若波罗蜜多(上) |
|
149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般若波罗蜜多(下) |
|
150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细分六度 |
|
151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空性大悲藏(上) |
|
152 |
第十一章发殊胜菩提心——行菩提心的学处——空性大悲藏(下) |
|
153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忏悔罪障——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
|
154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忏悔罪障——罪业因忏悔而清净 |
|
155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四种对治力 |
|
156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实修金刚萨埵——观修四对治力(上) |
|
157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实修金刚萨埵——观修四对治力(中) |
|
158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实修金刚萨埵——观修四对治力(下) |
|
159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实修金刚萨埵——与金刚萨埵合一 |
|
160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实修金刚萨埵——精要的观修次第 |
|
161 |
第十二章金刚萨埵法门——造业须忏悔 |
|
162 |
第十三章供曼达——为什么要累积资粮 |
|
163 |
第十三章供曼达——供曼达的意义、所修曼达拉 |
|
164 |
第十三章供曼达——三十七品曼达拉 |
|
165 |
第十三章供曼达——七品曼达拉、化报法三身曼达拉 |
|
166 |
第十三章供曼达——八供与水供 |
|
167 |
第十三章供曼达——累积资粮的重要性(上) |
|
168 |
第十三章供曼达——累积资粮的重要性(下) |
|
169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意义(上) |
|
170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意义(下) |
|
171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净化身与心(上) |
|
172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净化身与心(下) |
|
173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上供下施(上) |
|
174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上供下施(下) |
|
175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心和魔(上) |
|
176 |
第十四章施身法——施身法的观想实修——心和魔(下) |
|
177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上师瑜伽的重要性(上) |
|
178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上师瑜伽的重要性(中) |
|
179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上师瑜伽的重要性(下) |
|
180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与上师相应而成就的实例 |
|
181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明观福田(上) |
|
182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明观福田(下) |
|
183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莲师外相的象征意义 |
|
184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迎请智慧尊 |
|
185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顶礼诸佛——对治傲慢(上) |
|
186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顶礼诸佛——对治傲慢(中) |
|
187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顶礼诸佛——对治傲慢(下) |
|
188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普皆供养、忏悔三门 |
|
189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随喜功德 |
|
190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请转法轮、请不入涅槃 |
|
191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七支净供——普皆回向——对治怀疑 |
|
192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 |
|
193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祈请莲师加持 |
|
194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莲师心咒的功德 |
|
195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传承祈请颂 |
|
196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萨埵、化身嘎喇多杰 |
|
197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蒋巴协涅、西利僧哈、嘉那苏扎、贝玛拉密札 |
|
198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莲花生大师 |
|
199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赤松德赞、毗卢遮那、依喜措嘉 |
|
200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龙钦巴 |
|
201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吉美林巴 |
|
202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多竹钦一世 |
|
203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吉美嘉威纽沽 |
|
204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多钦哲·耶协多杰 |
|
205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巴祖·吉美秋吉旺波 |
|
206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邬金·丹增诺布、贝玛帖秋 |
|
207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祈请传承上师——土登·曲吉扎巴 |
|
208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发愿祈祷——祈愿即身成就(上) |
|
209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发愿祈祷——祈愿即身成就(中) |
|
210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发愿祈祷——祈愿即身成就(下) |
|
211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发愿祈祷——祈愿于临终中阴解脱、法性中阴解脱 |
|
212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发愿祈祷——祈愿于受生中阴解脱(中有) |
|
213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受四灌顶——受四灌顶(上) |
|
214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受四灌顶——受四灌顶(下) |
|
215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受四灌顶——祈祷与上师无别(上) |
|
216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受四灌顶——祈祷与上师无别(下) |
|
217 |
第十五章上师瑜伽——受四灌顶——祈祷上师宝 |
|
218 |
第十六章回向——回向 |
|
219 |
第十六章回向——吉祥圆满 |
|
220 |
第十六章回向——特别祈愿 |
|
221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 |
|
222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第一戒 |
|
223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第二、三戒 |
|
224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第四、五、六、七、八戒 |
|
225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第九、十、十一、十二戒 |
|
226 |
附录 金刚乘十四根本堕戒开示——第十三、十四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