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行善的目标太小,一切众生都渴望究竟离苦得乐

关于信仰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0年05月16日 星期六 09:41

伟大的佛陀虽然已经涅槃,但他把佛法传下,让世世代代只要有佛法之处,就有和平、包容、慈悲。这种慈悲与其他宗教的博爱不同,很多佛教徒对这一点也不清楚。

经常有人说:“所有宗教的目的,不都是劝人行善吗?”没错,劝人行善是很多宗教的共同点,但有种劝人行善是:如果信仰相同,我就爱你;若信仰不同,你就属于魔鬼,我可以拒绝你、消灭你。

而佛教的劝人行善并非只限于人类,是对所有生命都要行善——不但爱信仰相同的人,也爱信仰不同的人;爱人类,也爱其他生命,哪怕一般人讨厌的蟑螂、蚊子,或是讨喜的猫、狗,都要去爱。因为所有生命跟自己一样,都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也都是未来佛,都值得尊重和关爱,这是佛教的慈悲之爱。

这种慈悲为怀的平等思想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两者最大差别是:一个是有条件的偏爱,一个是一视同仁的平等之爱。所以,为什么没有佛教徒发动战争,伤害不同信仰的人?就是因为慈悲。这不是强迫性的博爱,不会强迫他人信奉自己的宗教,而且对佛来说,劝人行善的目标太小了。佛教不仅教导行善,还要让众生和自己都脱离轮回,究竟都能成佛。

若再细分,慈与悲稍有不同。希望众生得到快乐之因和快乐之果,这是慈心,不论信仰是否相同,不论是不是人类,愿他们都能得到快乐,更希望他们了解,得到快乐的因是积德行善。

此外,还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和苦果,这是悲心。没有众生想要苦难,即使蚊、虫、鱼、虾等小生命也一样,所以希望一切众生远离所有苦难,除了脱离苦难,更希望众生能避免造下苦因,而苦因就是不善业。

佛教所有宗派都尊重生命,都是慈悲为怀,都在这个基础上尽力去帮助众生。其中,小乘的基础是出离心,是先求自己解脱轮回,而后能力所及再度众生;但这不代表小乘行者的慈悲心不如一般凡夫,只是在见解、修持和行为上,是依小乘教法。

大乘的基础是菩提心,平等看待自己和一切众生,包括显宗和密宗。显宗,了知自己和众生都需要解脱,所以发愿培训自心,让菩提心越来越增长,直至不退转。

密宗,则是在显宗菩提心的基础上,以清净观为核心,了解众生即是佛,一切现象也是佛的清净世界,以此见解而修持。

理解各乘的见解和目标之后,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教法,而且修行永不嫌晚。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