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缘自渴爱

古代佛教故事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0年12月09日 星期三 09:01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是外道的信徒,但佛陀明白他不久即将证初果,就到他耕种的地方去找他谈话。这位婆罗门十分友善,他非常感谢佛陀关心他和他的工作。他向佛陀说:“等我田里的稻米成熟后,我会在收成之后先分一些给你,我不会在分给你之前先吃这些米饭。”但佛陀预知他今年不可能有收成,所以不发一言。

婆罗门的米粮就要收成的前一天却下起倾盆大雨,他所有的米粮也完全毁了。婆罗门因为无法如愿地分送佛陀米粮而非常难过。佛陀再度前去找他,并加以安慰。婆罗门也向佛陀叙说降临到他身上的大灾难。佛陀忠告他:“婆罗门,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注),永远不会哀伤、恐惧。”

注释:

贪欲有三种:

1.欲爱,执着于感官的爱;

2.色爱,执着于色界的爱;

3.无色爱,执着于无色界的爱。

根据阿毗达摩(论)的说法,色爱和无色爱是执着于常见的感官乐趣。

贪欲是强有力的妄念驱动力,也是促使我们造业的无明之一。它潜伏在所有众生心中,是造成生命中多数苦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使众生陷入生死轮回不断的根源其一。累生累世中,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烦恼和忧愁其实都出自于我们本人所自编自导自演的结果。

我们所经历的任何情绪波动,如果追根溯源,说是心外的人或事亦或是境带给我们的苦闷和忧愁,乃至于快乐和幸福等等,这种归咎是偏颇的。正所谓“心动还是幡动”?任何事情所谓好与不好,或是能带给我们何种情绪驻留的结果,从来不是心外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的内心有所缺失。相信快乐和痛苦之所以可以左右我们,那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不定,所以会轻易地跟着世间法团团转。

一切情绪产生的根本还在于我们贪着且分别于一切为“我的”“我所有”进而分别“你的”“他的”之类。二元对立的心念一定会是有忧、有贪、有执取和痛苦的,心有挂碍就会有忧虑,因为我们所执着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又怎么可能抓得住呢?

《心经》里就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心中有挂碍,肯定就有很多妄想、妄念。心不平,看一切的事物也会有很多的评判标准,这样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心随境转,那又谈何自在和无忧虑可言呢?所以说,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根除贪嗔痴慢疑,这些会造成我们每个人心中起烦恼的因。倘若忧愁缘自渴爱,那修行的渐进成果,就是要有勇气对于所贪、所执、心所挂碍果敢地“断舍离”。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