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福慧双修的中道之路

古代佛教故事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15:35

往昔在迦叶佛时代有俩个比丘僧兄弟,哥哥比丘持戒修定,精进修行但不布施;而弟弟比丘刚好相反,他喜欢广结善缘,布施求福,但常常不守戒律。等到再投胎转世时,哥哥有缘再跟随释迦佛出家,专心努力修行,证得阿罗汉果;弟弟此世投生为一只大象,力大无穷,击退无数敌人,极受国王宠爱,因而身上挂满了国王所赐各式金银珍宝璎珞,所住象舍也非常豪华,有上好的蚊帐遮盖,并用上好的毯子铺在地上让它睡觉,在宫中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 

有一年遇到饥荒,哥哥比丘乞食了七天,走遍全国各地,没有任何一个人供养他食物,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点粗劣的食物,才勉强维持住生命。而比丘哥哥知道国王最宠爱的大象是他前世的弟弟,就去到象舍看它,对着象耳低声说道:“我与你过去世都有罪,您好好回忆往事吧!”大象得到罗汉哥哥加持后,忆起前世因缘,整天忧愁不乐,不肯吃饭。国王知道大象绝食后,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有一个沙门来了一下后,大象就此绝食。于是国王就派人找来沙门问话,沙门就把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详细报告国王:“我与大象俩个过去生中,修行都有偏颇,我只重视修慧,不肯植福,所以落得现在常托空钵,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尽苦头;而大象宿世乐行布施,只修福不修慧,所以此世生活无忧,受人宠爱、照顾,可惜却堕入畜生道啊!”国王听后深深体悟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我们学佛修行要注重不偏不倚地福慧双修,因为佛法是中道之路。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以才成就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而无等伦。以此来看,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更要无所偏颇地去认识佛理,正行正道地去培植自己的“福德”,认识以戒生定从而增长智慧的重要性。但偏重一方,是终究无法离苦得乐的。

倘若一个人有福无慧,可能世间的衣食无忧是有保证的,可惜这种福还属于“痴福”。因为无法有智慧了解苦、集、灭、道的佛理,终其一生即便享受,可是苦闷和烦恼会时时相伴,等福报享尽,最终还是无法脱离轮回,而且因为在享福的同时又没有积攒福报,很有可能来世人身都不保。

智慧一词,并非世间人所理解的聪明才智。智慧要更胜一筹,它可能表现如大智若愚一般,可是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明白其如苦中作乐的道理,对此并非执著而有不想再轮回苦海的正见。可是有慧无福,对于迫切想出离之心的修行,恐怕还因衣不暖、食不饱而忧心,并为了糊口的生计而犯难,这本身也会是一种苦恼。

所以福德和智慧两具足,不仅是创造今生幸福快乐的条件,亦是觉悟成佛的基本因素。我们因为缺少福德智慧的培养,所以在世间无尽的流转,想去完全了解被流转的真相,却一直被它带入混乱和迷妄。倘若我们有福德就会有机会听闻正法,有智慧就会了知世间的真相,并清楚的观照世间纷争中的起起落落从而自在应对。

佛陀因为福慧具足,不仅亲身示现离苦得乐的道路,而且他还是通达世间法的觉者。正因为有了丰富的世间知识,才能了知众生都在如何挣扎和想摆脱现状。佛陀本人以他伟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感染着所有像他一样希望解脱的人们。但前提是,从一开始循迹这条道路时,我们就要明白福德和智慧双修双行的重要性!这样的并驾齐驱才会让我们在此中道之路上阔步向前!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