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的种类——修智慧

名词解释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3年07月28日 星期日 14:46

三、修智慧

佛法的课程与世间的普通课程不同,包含佛教最重要“闻──听闻佛法”、“思──思考佛法”,闻思明白以后,按照佛陀教导给我们的方法去修行,这叫“闻思修”。

平常对于善知识和上师所讲解的佛法听取之后,要回去思考其中的真义。比方说,讲解[布施]的内容之后,就要回去思考布施的意义;讲解[般若]之后,就要去思考般若的意义。不论多久,一天、两天、三天、或四天,或是一个月、两个月等等能长时间一再咀嚼法味,让自己沉浸在佛法中,并运用在身心上,才算是修行。

通过“闻思”修什么呢?佛法里有很多教导我们净化自己身体、语言、心灵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约束我们不去犯错误,比如杀生、邪淫、妄语、偷盗、饮酒等等。不让我们身口意犯这些错误的要求和方法,通常被称为“戒律”,经律论三藏里的“律”就是在强调这一部分。

我们都知道,修行必须有足够的定力,不是光说约束自己就可以做到,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通过种种约束的方式和方法。《大藏经》里的经文有很多是在讲解“定”。我们可以看到,经文里有很多故事是讲佛陀当时怎么修行,并告诉我们应该按照佛陀的方式去学习并运用。学习之后用于修行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内心远离外在红尘的嘈杂和干扰,远离我们内心那些负面的情绪,特别是妄念。破除这些妄念的方法以及能力,在佛教上我们称为“定”或“定力”。

那么经律论的“论”在讲什么呢?是在讲智慧的部分。通过智慧破除我们无始以来对外在环境和人及事同时也(包括我们自己身体在内)等等万物的执着,也破除无始以来内心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我”的执着。打破这些执着,让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的本质,这些理论和方法叫“论”。

经律论,简单一点讲,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贪嗔痴傲慢猜疑等等,破除贪嗔痴慢疑需要靠实修戒、定、慧。我们也知道,我们不可能把《大藏经》里的经律论加上密续的二万一千个法门,一共八万四千个法门一起来修,我们做不到。一是没有这个时间、二是没有这个能力、再者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这个智慧。但是,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众生所传授的伟大而深奥的佛法,再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岁月后,由历代高僧大德进行总结,传授给我们现代人一些适合的修行方法,这些方法在藏传佛教里叫“诀窍慈悲传授法”。

现代人生活在浊世里,很多人寿命短暂、疑心病重、杂念多、非常迷茫,“诀窍慈悲传授法”是比较适合的。这种传授能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中学到佛法的精华和诀窍。这些是借由历代高僧大德的慈悲和智慧浓缩起来的。“大圆满法”符合这些特点、短小、深奥、精华、不缺任何一个义理而且指导我们渐次的实修而破迷开悟。

当然,不管我们用何种方法,如果不去用心听闻佛法,要想真正做一个实修的佛弟子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听闻佛法以后,深入思考,而且可以比较准确的理解其中的道理,没有任何疑问或模糊不清楚之后,就要从事实修。依据闻思的义理,经过长期的实修,才能通达证悟实相空性,这就是修智慧。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