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如珍宝,劝众规善的智者一定是指引我们能寻得“宝藏”的向导

古代佛教故事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三 22:02

罗陀是个又老又穷,寄居在精舍里做些打杂工作的婆罗门.。他很想出家加入僧团,但比丘们却不同意。有一天罗陀遇到佛陀,就向佛陀报告比丘们不让他加入僧伽的事。佛陀知道他的因缘已到,便问比丘们:“你们有没有接受过罗陀的服务?”舍利弗尊者说:“佛陀,我记得罗陀曾供养过我一些米。”

佛陀接着说:“既然如此,你愿意帮助你的施主脱离世间的苦恼吗?”舍利弗于是答应为罗陀剃度出家,让他成为比丘。从此以后,罗陀就正式加入僧伽,虚心接受舍利弗教导,并严格遵守戒律,精进用功。几天之后,他就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佛陀再度来探视比丘们,比丘们向佛陀报告罗陀的学习状况。佛陀说:“比丘应该像罗陀尊者一样,严格遵守戒律和教导,在犯过错受谴责时,也不可心生不满。”

虚心接受别人善意劝诫,是一种良好品德的体现。出于善意规劝我们认识错误之人,犹如指引我们寻找“宝藏者”,可帮助我们学会反思和自省,我们应该追随这样的智者。佛陀说:“世间法让世间运转。追逐世间,心就陷入世间,心被对于攀执世间的一切而染污,永远无法维持满足。”因为我们的颠倒妄想,总是让心和外尘互为混淆;所以心被心外的嘈杂、忙碌、浮夸的一切束缚时,我们不停地追逐虚妄中的构想,永不知足。

我们偏执地锁定世间目标:聚积财物、追逐名利、寻求赞美、拒绝自己缺点的暴露和被人客观评论,为了掩饰虚荣,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只愿意接受好的,不愿意承受坏的,殊不知,事物都是具有一体两面性和能量守恒的自然性,如此一团愚痴且顾此失彼的忙碌状态,我们还都自觉是“游戏世间”的高手。

常态的画面就是:一旦我们未得到或已得到身外之物的附加值后,就有嫉妒、忧虑和自私;当内心感到有所威胁时,心就会本能的去防御。这种时刻备战的状态就会造成诸多的麻烦和难题。每个人都时刻准备受到攻击后及时反击,过度的自我保护只会使得世间人情更冷淡,矛盾和冲突更激化。其实这些都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我们不能放松自心从而平和处事。

外尘无论如何纷纷扰扰,只要心静都不会被伤害,就怕看似外境“柳暗花明、风平浪静”,但实际是内心跌宕起伏如奔腾的大海一般,最终伤害自己的可能还是我们自己。

佛陀告知我们,如果生活在世间有两种可能:要么沉陷其中,要么勇于超越。佛陀本人是从世间法悟道获得自在的觉者,他的经验教授在于:我们要依世间法来修心、练心、砺心。

由于每个人未明心见性前都有慢见(心生憍慢,计己为胜,视他为劣,是名慢见),这种傲慢又充满邪见的心理,会分别执取自己所喜爱的一切为出发点,视好为坏或视坏为好,总归都是以满足“我执”的偏向为判定标准。我们总会喜爱奉承、赞美、不实际夸大的伪善语言,因为每个人都习惯放纵“我执”的膨胀,一旦这个“我”被客观的评论或是撕下伪善语言的批评抨击到时,我们的嗔心就开始作用,是敌是友的分别开始触动内心,烦恼和躁动开始反应。

我们总掉入自己妄想幻化的陷阱中,无法参透苦和乐的缘由,所以会沉陷在自造的痛苦里。超越世间法的方式,是我们必须学会舍弃一切不善法,放弃内心的防御系统,淡化一切会对我们造成敌意事物观点的偏见。世间人永远不明白:要战胜的那个敌人,应该是自己,而非外物、外境或别人。我们该与烦恼斗争,与贪念斗争,与嗔恨斗争,与痴迷和傲慢斗争,与束缚我们深陷于无数轮回中的无明去斗争。

《六祖坛经》里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于修行佛法的人来说,对治“我执”的一切,一定不是顺境和随顺纵容“我执”的花言巧语,应该清晰地明了:逆境才更是我们需要视为珍宝的财富,劝导我们规善且能忠言相劝的智者,更是带领我们走向真正解脱且能成就的“寻宝”向导。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