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来供养佛陀
自他交换法可以按部就班地达成。
第一个阶段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同等重要——他人和你一样想要快乐,不要痛苦。因此,你应该希望别人快乐,如同你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们离于痛苦,如同希望自己离于痛苦。
第二个阶段是自他交换,你希望其他人拥有你的快乐,你承担他们的痛若。
第三个阶段是珍爱他人胜过自己,如同伟大的菩萨遇见一个盲人,会毫不犹豫地把眼睛布施出去。在这个阶段,所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完全消失了,你只关心其他人的福祉。
持续修持这个法门,直到你真的能够实行它为止。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世界包含的所有喜悦,
来自希望他人快乐。
世界包含的所有痛苦,
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需要长篇大论的解释吗?
幼稚的众生为自己设想,
诸佛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
看看区分两者的差异!
一个佛之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长久之大乐与圆满的显现——乃是从不断利益众生的愿望中生起。阿弥陀佛能够带领仅仅听闻他名号的众生,投生他的极乐净土,也是因为慈悲与菩提心的力量。
佛陀爱一切众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说
利益众生即是利益我,
伤害众生即是伤害找。
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
帮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
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
帮助任何众生而感到欢喜。
如同一个母亲因为某人
伤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伤,
我的心也因为某个人
伤害任何众生而感到忧伤。
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慈悲,仿佛每一个众生是你唯一的孩子,是回报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帮助众生则是献给佛陀之无上供养。如佛陀所说的:
焚香、花朵、油灯等等,
不是献给佛陀的最佳供养,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是最佳的供养。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来供养佛陀——
你的供养将使一切诸佛欣喜,
将使一切众生欣喜。
要取悦世尊,
莫过于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因此,对一切有情众生生起满溢的慈悲,乃是实现诸佛菩萨之愿望的最佳方式。身为一个初学者,你可能无法给予众生太大的帮助,但你应该不断观修慈悲,直到整个人充满慈悲为止。
交换痛苦与快乐的法门,不是仅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门,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门,直到菩提心从你的内在完全绽放为止。
寂天大师的《入菩萨行论》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伟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习《入菩萨行论》时,一天学习不超过两个或三个偈诵,因为他观修这些偈诵,把它们的意义彻底融会贯通。
巴楚仁波切不断地因为它是一个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动,并在每一次读到末尾时感到悲伤。他总是随身携带《入菩萨行论》,直到他圆寂。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