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轮回除苦之外无他,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从中解脱。然而,为了真正地做到,我们需要帮助。
明显地,我们能获得帮助的唯一希望,在于依止一位完全证悟、已自轮回中全然解脱之人。这就是巴楚仁波切在此向佛陀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祈请的原因:
啊!吾唯一怙主慈悲藏,
根本上师护法观世音!
语之精华妙法嘛呢咒;
从今无有他想唯依汝!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完全证悟的佛,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菩萨身。诸佛的本性同一,其悲心的化现便是观世音菩萨。
既是诸佛悲心的化现,观世音菩萨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本源,因为慈悲是证悟成佛的最根本,观世音菩萨便是悲心的本尊形相。
观世音是佛,观世音是法,观世音是僧;观世音是上师,观世音是本尊,观世音是空行;观世音是法身,观世音是报身,观世音是化身;观世音是阿弥陀佛,观世音是莲师,观世音是圣救度母( Arya Tara);总之,观世音菩萨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如同百川汇流于一座桥下,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总集。接受他的加持,就是接受诸佛的加持;了悟他的本性,就是了悟诸佛的本性。
在此黑暗时代,观世音菩萨化现为莲师。由于他发愿要特别利益这个时代的众生,其智慧、悲心和力量比其他任何诸佛还要迅速。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无数:国王、善知识、凡夫、野生动物,甚至山、树、桥等,任何能圆满众生需要的形相。
即使是酷热天气里吹过的一阵凉风,或病痛中片刻的舒畅,都是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显现。
同样地,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呗美吽(OM MANIPADME HUM),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
在众多不同的咒语中,如明咒、陀罗尼咒(dharanis)、密咒(注1),没有一个比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更殊胜。持诵这个一般所称嘛呢咒(mani)咒语的大利益,在佛经和密续中一再被提及。
据说,只持诵嘛呢咒一遍,就等于诵念了佛陀所传的十二分教(注2)。持诵六字大明咒即圆满了菩萨的六度,并能稳固地杜绝任何投生六道的可能性。
这是个简单修法,容易了解,所有人都能修持,也包含了佛法的要义。如果你把嘛呢咒当做快乐与痛苦时的皈依处,那么观世音菩萨将一直与你同在。你将不假造作地愈来愈虔诚,自然生起对大乘之道的所有了悟。
根据《宝箧经》(注3)的记载,持诵一亿遍嘛呢咒,你身上无数的活有机体将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死后,即使是尸体荼毘的烟,都能保护吸入者免于转生三恶道。
纵使是此咒的某个字——唵、嘛或呢,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加持并使众生解脱。
据说,佛拥有超越任何众生的非凡能力,像是能正确说出连续下了十二年的暴风雨里共有多少雨滴,但即使是佛,也无法完全述说持诵一遍嘛呢咒所产生的功德。
如果佛开始做这般阐述,即便将地球上的森林都制成纸,也不够写尽其中最微小部分的功德。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吓退死神,但观世音菩萨悲心的温暖光亮,却能完全祛除任何人在死神逼近时所感到的畏惧。
这即是所谓的“无欺皈依处”。观世音菩萨完全不受轮回束缚,随时都在帮助众生,连最微细的动作——一手势、一眨眼,都具有帮我们自轮回中解脱的力量。
当我们藉持嘛呢咒来向他祈求时,不应该认为他在遥远的净土而听不见,因为观世音菩萨永远在对他有信心的人身边。
我们由于自身的障碍,无法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普陀山亲见观世音菩萨。事实上,他的悲心不舍弃任何众生,他不断化现为最能利益众生的任何形相,尤其是化身为伟大的善知识。
所以我们应该坚信观世音菩萨是无上的救怙主,他将解脱道示现给一切众生,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观世音菩萨悲心的甘霖无分别地遍洒在众生界。但幸福的作物不会生长在信心种子枯萎的地方。
缺乏信心,就是在他加持的暖阳下自我封闭,好比将自己关在暗室中。假如你有信心,在你与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之间,就没有距离和迟滞。
释尊的法教深广而不可思议。要通达所有教理,实是非常罕见和了不起的成就。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
除非我们真正实修这些法教,融入自心,获得内在的了悟,否则任何所得都仅是学理,只会徒增自矜自是。
我们已经读了很多书,也听闻了很多法教,但对于真正改变我们并没有太多助益。把医师处方放在床边,并不会治好你的病。
所以,将心转向内在,深刻思索佛法的义涵,直到它浸润整个生命为止。
注释:
密咒:字义上是“保护心者”。有名种咒语,主要分为明咒、陀罗尼及密咒,分别相应于方便、智慧与无二自性。
十二分教:
(1)契经:佛经的主体,以章节排序经义之佛经。
(2) 应颂:原以细腻之韵文阐述佛法,今则以诗歌宣说之佛经。
(3)授记:对未来预言之佛经。
(4)讽颂:以韵文撰写之佛经。
(5)自说:无人祈请,专为延续法教而阐述之佛经。
(6)因缘:因某人不当行为后,做为戒律传授而详述法教之佛经。
(7)譬喻:佛陀重述同时期其他人物举止轶闻之佛经。
(8)本事:和过去故事相关之佛经。
(9)本生:佛陀过去累世为菩萨时一系列故事之佛经。
(10)方广:极为详尽阐述广奥法教之佛经。
(11)希有:阐述从未公开之神奇和特殊法教之佛经。
(12)论议:精确设定律藏和经藏教义之佛经。有对五蕴、五大、觉知主客体及其他轮回法教的分类;对次第、道、三摩地和其他修道法教的宣讲;以及对三身、五智及其他证果法教的列举。
《宝箧经》:有关观世音菩萨之佛经;第一部传入西藏的佛经,神奇地出现在拉托日聂赞王(King Lha-Thothori Nyentsen)的皇宫屋顶,是吐蕃王朝的第二十八代,时当公元四三三年。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