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心所,对断除贪、嗔、痴无益

阿姜查尊者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06:00

因此,回到“止”与“观”的议题上,重点是长养我们自心的这些状态。只有当我们亲自去培养它们时,才会知道它们的实相。我们可以去研读所有书上关于心所的说法,但那种智力上的了解,对于实际切断自私的贪、嗔、痴,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只是研究关于贪、嗔、痴的理论,描述这些烦恼的各种特征:“贪的意思是这样,嗔是指这个,痴则是如此定义。”我们只是知道它们的理论特质,只能在那个层次上谈论。我们知道,且自以为是聪明的,但当这些烦恼实际呈现在心中时,它们是否符合理论呢?

例如,当经历讨厌的事情,我们是否会反应它并陷入坏心情?我们执着吗?能放下吗?若厌恶生起,而我们认出它,还会执着它吗?或一旦我们看见它,就能放下它吗?若看见某些不喜欢的事物,然后发现厌恶感一直留在心里,我们最好回去重新学习。因为它还是不对,修行仍不圆满;当它达到圆满时,就能放下,请如此观察它。

若希望领受这修行的果实,就必须实际深入观察自己的心。尝试以许多个心的刹那(注)与其不同的特征,来描述心的心理学,在我看来,是修行还不够深入,仍有许多事需要做。若我们想要研究这些事,就要以洞见来彻底觉知它们;若无洞见,如何能了结它们?那将会没完没了,永远无法完成研究。

|注释|

刹那(khana):一个心的寿命称为一个心识刹那。这时间单位非常短暂,诸论师说在闪电或眨眼间,就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生灭,每个心识刹那还可分为生、住、灭三个小刹那。

摘录自《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