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究竟菩提心

顶果钦哲仁波切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18:30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败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轮回恶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广大丰沛的功德,全都粹集于菩提心,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

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证悟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他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被认为是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的生世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已生起了所谓的“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妄念会减少,相对菩提心的修持也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⑦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当嗔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嗔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能达成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们送往地狱。然而,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性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地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形状或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黄色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像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心不以任何“东西”的姿态存在,你应该安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莲师和密勒日巴尊者,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都说明,我们没有了悟心的空性。

⑨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历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诗人之一,大译师马尔巴的弟子。为了清净密勒日巴用巫术杀害家人的恶业,马尔巴让他经历多来的试炼,才答应收他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后,密勒日巴终身留在寂静的山中禅修,达到无上觉醒,留下丰富传承和证悟诗歌。

“了悟空性”通常被称为“对治”。当身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时,有一句话说:

对治亦自解。 

人们前来求法,乃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后会发生事情。他们认为,他们必须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专注于修行:十万遍大礼拜、十万次献曼达,念诵皈依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念头,但这些念头不具实质,无法停留太久。当上师不在了,没有人能够指导什么是该做或不该做的时候,这对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就如俗语所言:“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这句话说明念头并非恒常不变。因为我们要记得,任何“念头”或“对治”——即使是空性的念头——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实质的存在。

道体歇于阿赖耶。

但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

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八种识的身体支撑。这些都是技术名词,不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当眼睛辨认出一个形体,视觉的产生是透过眼识的作用。如果那体形是悦目的,我们心想:“这个好。我喜欢。”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东西,或有人拿着枪对准我们,我们心想自己将要被杀害,心中充满恐惧。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里”发生,但事实上,它们是在“这里”,在“内在”发生;它们是心造作出来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们可以说,它们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的组合,我们有着语言能力。一个帐蓬中间有一根柱子,四边绳子拉起帆布,就变成一个能够驻留的处所。同样的,我们的身、语、意也暂时暂时连结在一起。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的心会进入中阴,身体被遗留在后,语言则完全不存在。我们的心无法带走此生所累积的财富,父母亲友也无法随行。我们将只身一人,背负所从事的一切善行与恶行。这些善行和恶行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被我们遗留在后的身体称为尸体。不论是父母的尸体,或上师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尸体。尸体虽有眼睛,却无法看见;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我们可以尊重对待尸体,替他穿上缎袍,供奉在宝座上;也可以粗鲁地把它丢进火里或水里。

对尸体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像石头一样没有心,既不快乐也不悲伤。

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当心是正面的时候,身体和语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让心正面?此刻,我们执着于一个念头,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时,我们心想:“这人对我真好。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成为我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这只显示,我们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敌人,我们只会想到如何竭尽所能地伤害他们,最好把他们杀死,或至少抢走他们所有的财产。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为我们认为愤怒是真实且永久存在的。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维戏论,安住在离于执着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后,本续说:

禅修后,视现象为幻。

有一种说法认为,禅修后,一切现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众生,皆显现如幻。我们对这个说法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

伟大的菩萨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之道,不是因为业力或烦恼的缘故。我们从故事得知,佛陀在过去几世仍是菩萨时,曾投生鸟、鹿等禽兽之中,为的是教导它们走向善道。他也曾经投生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修持布施;后来为了求法,或聆听几句开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因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痛苦。除非我们达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着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谨记在心的事情。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