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都以放下之心而为之,便是觉悟涅槃的“因”
对于修德造福,我们总是说:愿以此成就觉悟涅槃Nibbana paccayo hotu。因为是成就涅槃之因缘,布施自然是件好事,守持戒律也是好事;修禅是好事,听闻佛法亦然。愿此皆为觉悟涅槃之因缘。
可是,涅槃究竟是什么?涅槃的意思是不执着、不赋予事物意义、以及放下。布施、造福、修慈悲观均是在舍离烦恼和贪爱。让心“空”掉——空掉自私、空掉自、他的概念、不贪求任何一切、不希求是某人或成为什么。
令它成为涅槃之因Nibbana paccayo hotu。修学布施是种舍离、放下。听闻教诲意在获得舍离、放下的知识,以致蠲除所谓的善与恶。我们刚开始禅修为的是要明了何谓错误,一旦明了后,便会舍下,进而修善。接着,一旦“善”有所成就之后,也别去执着善。于“善”中保持中立,或说超脱“善”,莫在“善”里停滞不前。如果处在善里,善就会逼迫我们,使人们变成它的奴隶。我们一旦成为它的奴隶,就会被逼迫去制造种种的业和过失,把我们带入任何状况,结果竟发现自己跟以前一样不快乐、不幸福。
去恶增福罢——舍除负面、增长正面的。增长福德,但保持超然;超脱福德和过失、超越善与恶。不倦地以舍离心来修行、放下乃至解脱。做任何事都一样;如果以放下之心而为之,那便是觉悟涅槃的“因”了。离欲、离染(烦恼)、解脱贪爱,而后这一切都与“道”——意即四圣谛、真实法saccadhamma——相融合一。由四圣谛得到的智慧明白贪爱(欲爱Kama tanha)、想要之爱(有爱bhavatanha)和不想要之爱(无有爱vibhavatanha)是苦的本源。如果起那种贪爱,贪求事物或望此成彼,那便是在酝酿或造就苦;这就是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它们都是“因”。如果我们去制造“苦因”,苦自会到来。“无有爱”的原因,它们都是“因”;这份掉举、焦虑的贪爱。一旦成为贪爱的奴隶并因此造作种种业和过失,就会导致苦的产生。简单地说就是:苦是贪之子,贪为苦之母。有其父母,便有其苦。父母若不存在,苦自然就无从生起,苦也就没有了。
这才是禅修应注意的地方。我们应看清所有造成我们贪求的贪爱形态。但谈到贪又容易让人混淆。有些人认为任何贪求,诸如对食物和日常所需用品的欲望是贪。然而,我们的欲求是很平常的、自然的。当你因饥饿而想食物时,就去吃一顿,问题就没了。这很稀松平常。这还是安全范围内的欲望,不致于造成恶果。这不是贪欲,如果是贪欲,就不仅如此而已;贪欲将追求更多可以吃的东西,贪求口腹之欲,却也将导致麻烦与困顿,例如:酗酒。
有游客曾告诉我,某地方有人生吃猴脑。他们将猴子固定在桌子中央,然后敲开头骨,再拿汤匙来取用。这种吃法犹如恶魔或饿鬼,绝不是自然、平常的吃法。这种作为,使吃变成贪。他们声称猴血能补身益气,所以就去捕抓这类动物,在吃它们时还以酒相佐。这不是一般吃法,而是受制于感官的贪欲的魔鬼吃法。这是吞炭、食火、无所不吃;如此的欲望就叫贪,一点节制也没有。这种人从言语、思想、穿着到一切都太过度。如果我们的饮食、睡眠乃至其它必要活动都能适可而止,它们就不致构成任何伤害性。因此你们必须在这些事情上善加留意,它们便不致于成为苦的根源。如果在日常所需上能适当、节俭,就能得到安乐。
禅修和造福德并不是很难办到的事——只要你深刻明了它们。什么是恶行?何谓福德?所谓福德是良善、庄严的;如果意念、言语和行为均无害于自己和他人,快乐自然随之而至;没有造作任何负面的事。福德就是如此,“善”亦复如是。
摘录自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