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气深重的我们,依然拥有学佛的意愿,那是历代上师们深深的悲愿
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习惯了往外对应与接触,习气使然,很少人会向内反省,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自己满身的缺点,还毫无所觉,眼中所见,尽是别人的缺点。不仅如此,已经习惯生活在充满是非环境中的我们,学佛越久,越容易将佛法当成检视别人的放大镜。
一个佛弟子本来应该是随着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智慧越来越增长,越来越能调伏自己的恶习,心性越来越调柔。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学佛久了,很多人反而埋怨、怒气及不满等不断涌现,这是很悲哀的事。也许是长时间弘法利生的缘故,很多佛弟子心中的埋怨或愤恨,作为师父的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并不是说有什么超能力,而是看得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的习气或优缺点,都能轻易看透。但是,做师父的不会完全随着众生的习气和喜好去做、去引导。
佛法中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但这些方式,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这是弟子刚开始接触佛法时,上师善巧摄受的过程。可以看到,很多上师当弟子刚开始接触佛法时,也许会有一些“小礼物”送给弟子,也许让弟子听到一些赞美的语言,这是因为弟子需要佛法。佛经将此比喻为“用鱼钩上的鱼饵来引诱你”。一般人用鱼饵钓鱼,是让鱼虾痛苦的,但是佛法的“诱饵”,可以引导众生脱离苦海。所以,很多传承上师,一开始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布施,虽然不多,但是一些小小的财物及佛法上的布施,或尽量讲一些赞美的话语,让你感觉好像离上师不是那么遥远。
上师不让你感觉到他对你的工作、所处的环境有不愉快或不认同,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他都会表现出高度的、跟你感同身受的表情或语言,让你觉得上师和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没有那么陌生。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以佛陀的教理来引导你,让你把不好的习气慢慢放下,就像鱼上钩后,才能慢慢将它拉出来,脱离苦海。
可是很多弟子,却颠倒地以上师是否经常关注和赞美自己,判断上师慈悲与否。仔细想想,在你学习佛法时,如果一个上师知道你在做坏事,还对你面露笑容,那你就上当了,那不是真对你慈悲,是在害你。你明明知道自己这些缺点毛病都不好,但当上师挑出你的毛病,你听起来还是很不高兴,因为忠言逆耳。大家更喜欢的是,一旦犯了错,上师也说:“没关系,因为你是凡夫俗子的缘故。”这种话听起来当然舒服了,但对你有用吗?实际上一点帮助都没有。偏偏红尘中的弟子,就喜欢这样。
所以,一定要了解上师摄受弟子的方式,无论是布施、爱语、同事,还是利行,上师是在用各种善巧的方法因材施教,目的都是为了启发弟子学习佛法的意愿,趋向佛法,真正闻思修佛法之后,才能从中获得利益,这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同,生长环境也有差异,习气更是千差万别,不同的众生,确实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但无论引导众生的方式为何,都要看最终目的,是否能让众生将恶的一面,慢慢净化,引导他们走上修行之路,迈向成佛之道,究竟成佛。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