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弘法 阿底峡尊者与佛教复兴
阿底峡从阿里入衛藏,带来了复兴佛教的势力,在佛教史上叫作“上路弘法”。
一、上路弘法与佛教复兴
1、古格王朝
朗达玛之孙“贝达赞”有二子,其一名叫“尼玛衮”,在奴隶起义时向西逃到阿里并与布譲(今普兰)的贵族联姻,在那里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新兴封建地方势力。尼玛衮有三个儿子,他死后三个儿子闹分裂,第三个儿子“德祖衮”到了香雄,即象泉河谷的泽布隆。德祖衮有二子,长子名叫“柯日”,继承父亲的地位,合并了他伯父在布譲的地区,建立个古格王朝。
2、阿里佛教的发展
柯日上台,十分热衷于发展佛教,且出家当僧人,取法名“意希沃”。将王位传给了其第“松艾”,但并未把古格王朝的全部政权交给松艾,仍然以出家人的身份掌握王朝的实权,决定许多重大事务,古格于是形成一个小的“政教合一”的局面。
意希沃选派了二十名才智优秀的青少年到克什米尔学法,(因为当时克什米尔佛教比较发达。)因受不住热带气候和流行病的侵袭,有十九人死亡,只剩下“仁钦桑布”、“玛·雷必喜饶”二人。七年后他们回到古格,其中以仁钦桑布最出名,后来被尊称为洛钦(即大译师)。
仁钦桑布,十三岁(西元九七0年)从“意希桑布”出家,一生跟随七位著名的印度大师学习,被意希沃三次派往克什米尔,其译有十七种经论、三十二种注疏、一0八种怛特罗(本为相续之意,后转用为密咒与教义之语。西藏大藏经中称秘密经典为怛特罗。),还有一些医药、文法、工艺等方面的书。其中以密宗的经典最多。藏人称仁钦桑布和他以后其它译师所译的密乘典籍为“新密续”。把以前吐蕃时期所译密乘典籍称为“旧密续”。“后弘期”兴起的教派中密宗之所以比较兴盛和仁钦桑布翻译许多密续有关。
古格僧王意希沃为了给译经者准备工作地点,修建了“托林寺”,该寺大体仿照桑耶寺式样设计,是阿里地区著名的寺院。意希沃特别从东印度请来了“达摩波罗”传授佛教戒律,这在藏传佛教史上称为“上派律学”,以区别于从多康传来的“前期律学”。
3、阿底峡到阿里
意希沃听到印度大学者“阿底峡”(超岩寺上座)的名声后,便决心请他到古格来传教。为了筹措迎请阿底峡的资金,不顾年老,亲自带兵进攻信仰伊斯兰教的噶洛国,结果战败被俘。噶洛国王宣称:“只要你皈依改信伊斯兰教,立即可以让你自由,否则必须用你等重的黄金赎身。”于是意希沃的侄孙“绛曲沃”便在古格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尽力去筹集黄金,准备去赎身。
不料黄金还差头部的重量,不够赎身。后来意希沃说:“我已年老无用,不如用这些黄金去印度迎请阿底峡大师来弘扬佛法。”阿底峡被意希沃的虔诚感动,毅然接受邀请,西元一零四二年,他历尽奔波到古格。
阿底峡(西元九八二至一0五四年)今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人,身为王子,二十九岁出家,是精通五明的大班智达。曾先后任过十八个寺院的主持。阿底峡进藏时六十一岁,仁钦桑布已八十多岁。二人在托林寺会见时,仁钦桑布正式拜阿底峡为师,学习有关密宗教法。阿底峡在古格三年,主要住在托林寺,除了翻译显密经论,传授密法灌顶,特别重视阐明业果,宣传皈依三宝。尤其他著作了《菩提道灯论》也叫《菩提道次第明灯》,这部书主要是针对当时藏传佛教界的弊病,显密不断争论和在修习次第上各执己见而写,它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成为后噶当派教义的基础。
4、阿底峡到卫藏
西元一0四五年,阿底峡拟返回超岩寺,行至布譲,遇到卫藏派来迎请者“仲敦巴”等人。于是阿底峡又到卫藏,这可说是复兴佛教的势力从阿里入卫藏的一个标志,在佛教史上叫作“上路弘法”。
二、阿底峡对后弘法期的影响
西元一0四二年阿底峡入藏即已被视为佛教再兴的先兆,而后世又推崇其为“佛尊”,视如佛陀一般。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至高的地位。阿底峡非常强调显宗密教的同等重要,尤其特别重视宣传皈依三宝,阐明业果。对显密经典精辟的开解,对律学重要性的分析,在在都使闻法者惊叹不已,一时汇聚了许多藏族僧侣的精英皈依门下。再加上《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共约三十种佛教论著问世,更使他称为藏传佛教“后时期”最著名的代表。由于阿底峡以及留在雪域藏族僧侣的不懈努力,从此藏传佛教实现了教理系统化和修持规范化,步上了“上路弘法”,也开始进入百花齐放,教派争鸣的“后弘期”。
西元一0五四年阿底峡逝世于拉萨西南的聶塘。古格王朝的国王孜德(绛曲沃的侄子)于西元一0七0年(火龙年)在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法会,称“火龙年法会”。藏区法师、译师及印度僧人参加者众多,可谓名人荟萃,规模宏大。他们讲经说法,各抒己见,充分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壮大,是佛教中兴的明确标志。会后又有不少人去克什米尔、印度留学,都称为卓越的译经大师。也有七、八十位印度僧侣受聘来藏,各地寺院更如雨后春笋般地新兴起来。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