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的佛教戒律
这个世上,没有不“戴罪”的人。今生你能记起造作的十不善罪业就数不胜数,更不要说无始以来,你早已忘记却依然存在的罪业。信佛以后,跟随具德上师闻思修佛法,你可以随时洗涤自己身口意造作的罪业,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随地都能保佑你,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有些人会因为害怕戒律而不敢信佛,就好像不信佛做了坏事就不会遭到报应一样,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我们需要净化清除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业障分为自性罪和佛制罪。凡是本质为罪恶的,由身口意造作的恶业,都是自性罪。比如十不善业、五无间罪,无论是不是信佛,无论你是人类,还是蚂蚁、大象等动物,只要做了都一样有罪业。比如偷窃,人类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偷窃都有罪,老鼠、蚂蚁偷窃也有罪。我们可以直接称之为原始罪,谁干了都一样,与信不信佛没关系。
佛制罪或遮罪,如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三昧耶戒等。比如关于不饮酒戒,有人就问我,“我想皈依做佛弟子,但是不能不喝酒、吃肉,所以就无法皈依了。”皈依和受戒是两码事,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的受戒,受戒是对自他的保护。
比如不饮酒是遮戒,因为饮酒会导致乱性,造作很多不善业,所以佛教才倡导大家不要饮酒。如果做不到,可以先不受这条戒。如果你皈依后受了不饮酒戒,后来又喝酒了,就变成犯戒而有罪业了。佛教没有明文规定信佛后一定要吃素,不能吃肉,很多佛教徒认为自己信佛,就要去受只吃素的戒,那么如果你哪天吃肉了,就犯戒有罪业了。
出家人本身并未有那么多戒律约束,但当他受了具足戒253条比丘戒,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如果受戒之后,拿了金钱,睡了高大广床,唱歌跳舞等等就都属于犯戒了。通俗一点,你在佛菩萨面前发誓了,说从此以后不做了,受了戒却又违背誓言,就叫违犯佛制罪。
能够守戒,就是道德。全世界没有一个人希望被人杀死,没有一个种族希望被人灭族,动物及六道众生都不希望遭受痛苦,希望得到快乐。所以,不杀生是佛教徒最基础的戒律。如果做不到不杀生,那就努力去做不刻意杀生,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就约束自己某一时间段不杀生。
曾有一群渔民想要皈依,一法师说,“你们每天都在捕鱼杀鱼,想要皈依佛陀,怎么可能呢?”佛陀却慈悲地问他们:“你们能否于晚上不捕鱼不杀生。”渔民纷纷表示,完全可以做到。佛陀就为他们受了“晚上不捕鱼不杀生”的戒律。可见受戒是可以有选择的。如果连有选择的杀生戒律都无法做到,还可以受不杀人的戒律。其实,杀人犯法,每个国家的法律都会严惩杀人罪犯,不杀人是法律的底线。不杀人里还可以细分,比如不故意杀人,为了自卫杀人,为了救别人杀人等等。
佛法戒律是很活泼的。这与法官判案是类似的。以杀生为例,比如你杀死了一只蟑螂。你几乎是毫无意识地杀死了它,有没有犯杀生的罪?犯了,但是这个罪并不大,因为你没有想要杀死它的动机。这只蟑螂是你故意杀死的吗?还是你一拍下去,它心脏病发作死掉了?看到它死了,你心里高兴吗?还是很难过,觉得不该打死它?
任何罪业都要细细分析,如果一个人从看到这只蟑螂开始,就认定要杀死它;心中有强烈的念头要置它于死地;而且用了凶器——他的手,使用的方法是狠狠拍下去,使原本活蹦乱跳的蟑螂死掉了;当它死后,还去确认“嗯,我要杀的就是这个蟑螂。”一个杀生的罪业就完全具备了。里面少了一个,罪业就轻一点。这些在《俱舍论》里,有很详细的介绍,对所有因果罪业的形成,都有清楚的解释。
这就是佛教论部提到构成完整杀业需具备的四支分罪业,第一,认定将杀害的对象,心中生起杀死对方的意念;第二,用方法和工具等准备过程;第三,真正断绝了对方的性命;第四,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后悔。如果只具备其中一至二项,虽然没有构成完全的杀业,但心性已被杀业污染,一样有罪,但果报轻点。其它的恶业也是如此。
破戒了,造作恶业了怎么办?佛法里有忏悔罪业的妙法,可以帮助我们。但前提是你要自己真正信佛、学佛,修行后将罪业全部清净。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