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超越了我们合乎逻辑的理解能力之处

铃木大拙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8年01月07日 星期日 19:43

禅,为佛教诸家学说之一。禅的宗旨强调:唯有禅宗继承了正统佛教的精髓。

禅宗主张:不拘流派,如果佛教各宗派教理教义中缺少禅的思想因素,或其宗派的传人缺乏禅的思维头脑,则难以纯粹地称其教理教义为佛教。因此,禅者称禅体现了佛教诞生和发展的全部过程。

佛教兴起于禅并且大成于禅。如若从佛教中剔除了禅的成分,佛教则将丧失称之为佛教的缘由。如果承认禅宗的这一明确主张符合客观事实的话,也就意味着赞同如下结论:禅不仅仅是佛教的一个流派,禅代表了整个佛教。

然而,佛教发展传承的历史揭示:至少在日本,禅分流形成了佛教中一个特殊的派别,并且拥有完整的宗派制度。笔者准备在以下几章中着重阐明“禅乃佛教之精髓”这一主张。

在本章中,着重分析论述如下命题:不仅仅在教理教义方面,在我们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禅也可以称为一种极为特殊的修行方式。

首先,禅的特色表现在禅师接化初参门人弟子的手段方面。禅门独特至极的接化施教手段,往往将初参者推入一筹莫展而无路可行的窘境。例如,禅师面对初参者“如何是禅?”这一满腔诚意的疑问,禅师的回答五花八门:

“猛火着油煎。”

“猢上树尾连颠。”

“碌砖。”

“扬眉瞬目。”

例一:

某日,一位修建禅寺庭园的弟子前去拜见禅师,咨请禅法妙谛。其师便曰:“等到什么人都不在的时候,你再来。那时候说给你听。”

翌日,那位弟子环视周围确无一人,就再次来到禅师丈室,乞求禅师开示真谛。禅师催促弟子道:“来!你再往前一点儿来!”弟子遵照禅师吩咐向前挪动一步。禅师开口道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个禅就是有口说不出,有话讲不了的东西呀!”

例二:

翠微无学禅师也曾留下了类似的语录。

清平山的令遵禅师(875—919)初参翠微禅师,开口便问: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微曰:“待无人即向汝说。”师良久曰:“无人也,请和尚说。”微下禅床,引师入竹园。师又曰:“无人也,请和尚说。”微指竹曰:“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大意为:令遵禅师初参翠微禅师,问道:“如何是西来的的意?”翠微禅师道:“待无人即向汝说。”不久,令遵禅师再次虚心前来咨询:“无人也,请和尚说。”翠微禅师便下禅床,将令遵禅师带进空无一人的寂静竹园。令遵禅师又道:“无人也,请和尚说。”翠微禅师并未直接回答,却手指翠竹道:“这竿得恁么长,那竿得恁么短。”

这不仅仅是一条完全超越了常规的“定义”,而且从中找寻不到与咨问内容有所关联的只言片语。禅问世以来,出现了与禅师数量相等的的类似“定义”。

那么,禅者又是如何对待被尊为祖师的佛陀呢?禅师嘴上的佛陀也都是如出一辙吗?

例一:

某僧问椑树慧省禅师:

“如何是佛?”师曰:“猫儿上露柱。”曰:“学人不会。”师曰:“问取露柱去。”

大意民为:一位僧人请教椑树慧省禅师:“什么是佛?”师说:“猫儿爬上露柱。”僧百思不解而说:“弟子不明白。”师说:“你去问露柱吧!”

例二:

某僧问灵观禅师:

“如何是佛?”师出舌示之。其僧礼谢。师曰:“住!住!你见甚么便礼拜?”曰:“谢和尚慈悲,出舌相示。”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

大意为:某僧问灵观禅师:“什么是佛?”灵观禅师闻之,出舌示之。那个僧人向他礼谢。师见状说:“停下!停下!你看见了什么便礼拜?”僧便答道:“感谢和尚的慈悲,伸出舌头让我看。”师说:“老僧近日舌头上生疮了。”

例三:

某僧问霍山景通禅师:

“如何是佛?”师便打,僧亦打。师曰:“汝打我有理,我打汝无道理。”僧无语。师又打趁出。

大意为:某僧问霍山景通禅师:“什么是佛?”师闻之便打僧,僧亦还手打师。师说:“你打(我)有道理,(我)打你没有道理。”僧哑口无言。师又将其打出室外。

例四: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之法嗣招提慧朗禅师拜师座下,问曰:

“如何是佛?”头曰:“汝无佛性。”师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曰:“慧朗为甚么却无?”头曰:“为汝不肯承当。”

大意为:招提慧朗禅师拜问石头希迁禅师道:“什么是佛?”石头和尚道:“你没有佛性。”慧朗禅师闻之反问道:“蠢动含灵怎么解释呢?”石头和尚道:“蠢动含灵却有佛性。”慧朗禅师又问道:“慧朗我为什么没有佛性呢?”石头和尚道:“因为你不肯承当。”

例五:

某僧拜问丹霞山义安禅师:

“如何是佛?”师曰:“如何是上座?”曰:“恁么即无异去也。”师曰:“谁向汝道?”

大意为:某僧拜问丹霞山义安禅师道:“什么是佛?”师说:“什么是上座?”僧闻之问:“为什么相提并论呢?”师说:“谁告诉你的?”

“露柱”(露在外面之柱,指法堂或佛殿外正面之圆柱。与瓦砾、墙壁、灯笼等俱属无生命之物,禅宗用以表示无情、非情等意——译者注)是禅问答中经常被借用的话头,因为它是禅院建筑物内部存在的普普通通的物体。

某僧问石头希迁禅师曰:“如何是西来意?”石头希迁禅师答道:“问取露柱。”僧不解师意曰:“学人不会。”师曰:“我更不会。”

“如何是禅?”“如何是佛?”我们可以由禅林古德针对诸如此类的疑问而做出的回答中明了禅的宗旨。综上所述,与“如何是禅?”这一参问相同,参禅者对于“如何是佛?”这一参问也各有己见,众口不一。

因此,禅师往往利用各种接化手段也启发参禅者领悟。其手段往往不合常理,脱离正常人的思维方式而无法以言辞表达。禅是佛教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佛教的精髓,然而它实际上和佛教的“佛”字似乎沾不上边。

如果我们根据一般常识来判断所谓“禅”的话,那么我们将会感到自身所立足的大地仿佛从脚下消失而去。

也就是说,所谓合理的思维方式对于评价禅的“真”与“伪”是毫无用处的,也可以说禅师们所热衷的诸如此类的接化施教手段,完完全全地脱离一正常思维的理解范围。

因此,我们只能这样认为:所谓禅的特征完全在于其非合理性,即在于超越了我们合乎逻辑的理解能力之处。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