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对治邪思业障的皈依支
26.至菩提藏间归依诸佛陀法与菩萨众亦如是皈依
从现在开始一直到证菩提间,「证菩提」从外义上说是在金刚座背依菩提树成佛,从内义上说是实证如来藏,在这期间皆三门恭敬地皈依诸佛陀,还有佛陀心中的证法和口中所说教法的法宝,以及依法宝修持,以十地圣菩萨为主的菩萨众,我也像皈依佛宝一样的皈依。
以七点简述皈依的意义:
1、皈依的种类
有共乘和大乘不共的皈依两种。
2、大小乘皈依的不同处
因如下四种不同,大乘的皈依显得特别殊胜。
皈依处:
闻众究竟果皈依处是僧宝,因为所追求获得的是阿罗汉果,这是属于僧宝;缘觉众究竟皈依处是法宝,因为所追求的是证得甚深流转门和还灭门的十二因缘法,以去除心中的烦恼,所以是究竟皈依法宝;大乘菩萨众为令自他皆离畏,所以究竟果皈依处是离一切怖畏的佛宝,以上是在果皈依上皈依处的不同。
在因皈依上,大小乘三者皆同样以佛为导师,以法为修行的道路,以僧为修行的友伴。声闻众在追求阿罗汉果时以佛为师,行持佛说的道,以僧宝为友;缘觉众在追求证悟缘起法时,向导师佛陀求法后,以佛陀所说的法为道路,以僧为友;菩萨众究竟为获佛陀果位时,也是向导师佛陀求法后,修持佛陀说的法并以僧宝为友而皈依,所以在师、道、友上的因皈依,三者是相同的。
时间:
声闻和缘觉主要是尽形寿皈依;大乘的菩萨是直至证菩提,亦即获圆满菩提果位间皆皈依。
因:
声闻和缘觉是因对三宝的种种功德生起信心而皈依,所以皈依的因是信心;大乘者是因不忍其它一切众生的苦,生起大悲心而皈依,所以皈依的因是悲心。
目的:
声闻和缘觉是为了自己,为让自己从畏惧轮回痛苦中解脱而皈依三宝;大乘者是为了其它众生,为让其它众生从轮回痛苦中解脱而皈依。
3、皈依的本质或自性:
为了追求果无怖畏处,亦即佛陀果位,承认佛陀是导师、法是道、僧是友而依止,就是皈依的本质或是皈依的自性。如果要追求佛陀的果位,却依止梵天、大自在天、遍入天等为导师,这就是错误的,不是皈依的本质。
4、果皈依和愿菩提心的不同:
为利益众生而追求菩提果位,因而行皈依;为利益众生,发誓无论如何一定要获得菩提果位,是发愿菩提心。这是果皈依和发愿菩提心的不同。
5、皈依的需要:
如果要受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八关斋戒等八种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种,都必需先皈依三宝,这是受别解脱戒的需要。
若皈依三宝,具有皈依戒,就不会受到世间妖魔鬼怪非人的伤害、气胆涎等疾病和水火风灾等的灾难,总之能得到大护卫。皈依三宝能或多或少的减轻,从无始以来拨无业因果、无前生后世、无三宝、无天神地龙等的邪见业障。皈依三宝就是属于善士之流,就是内道佛教徒。
皈依三宝,不论什么时侯,都能得到喜欢佛法的护法善神们的庇佑保护,因为有这些需要所以皈依三宝。
6、皈依的词意:
自己在落魄、悲惨、穷困、恶劣、无奈时,为了解困而依怙救助者,就称为皈依。
7、皈依的学处:
一位皈依三宝、具有皈依戒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共通上有四点:
1. 皈依三宝后不论何时都应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2. 听闻佛法。
3. 将所听到的佛法一再忆持于心中,并且熟练它。
4. 熟练后若是对善恶取舍稍微知道,就如法的去做。
其它,皈依了三宝具有皈依戒的人,不论何时都不要散乱掉举,应该祥和、不放逸、调柔,如法清净地受居士、沙弥、比丘等戒律,随时随地对众生具有慈爱心,常常供养三宝,也就是将自己所有的衣、食、住屋、资具等献予三宝,勤于供养。这是无著菩萨亲口所说,应做的共通皈依学处。
⊙不共的学处:
任何一位皈依佛陀的具皈依戒清净居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皈依其它的世间神,像梵天、大自在天、遍入天等,如果皈依世间神则与皈依佛的学处相违。
任何一位皈依了法宝的人,从今以后不可以伤害其它的众生,所有捶打、杀害、偷抢等伤害其它众生的一切恶想法和恶行为都必须断除。总之,如来说:「法就是不伤害。」所谓不伤害就是寂静的方便道,就是皈依法宝的学处,因此无论何时都应该舍弃伤害众生的想法和行为。
任何一位皈依了僧宝的人,从今以后不可礼拜具外道见、行的人,如礼拜具外道见、行者就与皈依僧宝的学处相违,应该断除,这是佛陀于大般涅槃经中说的。
如是的皈依,区分外道与内道,要进入成为内道佛教徒之流的方法,首先就是要皈依三宝,不皈依三宝的行者、教派就叫做外道,皈依、追随佛法僧三宝的人就叫做内道佛教徒。要进入佛的教法,首先就需以皈依三宝进入,皈依是一切法的先行者,没有它绝对不行,这就是对治断除邪思业障的皈依三宝支。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