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

证严法师 宁玛昌列寺 发布于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16:00

学佛,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要做一位欢喜地菩萨,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慈悲心;有了慈悲心,就愿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质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体悟的道理去改变他人,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然后才能「舍得」,包括舍出金钱、物质与时间。如慈济四大志业能够成就,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护持者能生欢喜心,才有今天的规模。

不过,当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欢喜付出,就算是欢喜地菩萨;而是要经过长时间来考验。不只是这一世,还有无数的来生来世,都要常常培养这分真诚的欢喜心。

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为了一些成见、分别心而产生不愉快。

例如:对某个人起欢喜心时,不管对方有任何行为与要求,都会袒护他、为他说尽好话或答应他的要求,为他付出,甚至为他犯规、为他作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欢某个人,就会对他心生怨恨。而纵然对方有很多优点与才华,只因为不喜欢他,就会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这就是一种怨憎心。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而这些成见,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

学佛说来简单,只有两个要素:就是勤快与殷勤,又称为精进;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会很欢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断地精进。

「戒」,就是守规矩、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我们的心起贪念,对人没有怨恨,心不要被无明所染,这都必须以戒作预防,不令三毒(贪、瞋、痴)侵犯我们的戒行。

心中有戒,自然不贪,也不会轻易对他人发脾气;能以「平常心」和「欢喜心」待人,自然就不会生起分别与怨憎的心态。勤于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定」,而不会任意受到人与事的牵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

「正」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不偏袒或故意压制某一方,内心没有惊惶、没有挂碍,就会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烦恼就能减少,智慧自能涌现。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烦恼增加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像「秤」一样,一边减轻了,另一边自然较重。

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有个把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脾气和起烦恼了,这样算是『菩萨』了吗?」

行菩萨道不只是一个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还不够,一定要尽形寿、尽未来际的时间不断地实践。才能到达目的地——菩萨的欢喜地。若是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欢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难是「多闻第一」,佛陀所讲的教法,点滴都流入阿难的心中。不过,佛陀却对他说:「阿难,虽然我所说的教法,你都听到了,但是,你真正的体会与佛法大海相比,只不过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平时在降伏心中的烦恼时,究竟能维持多久的时间呢?其实,若肯下功夫就不难,最困难的是「时间」;若能恒久而不退转道心,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要起欢喜心也很简单,不过,如果是短暂的欢喜或有分别心的欢喜,仍无济于事。其实,人生的快乐就在于欢喜,有欢喜才有幸福。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成就道业,一定要时时培养欢喜心。

愿诸众生得解脱,圆满无上大菩提。

登录 个人
中心
退出
登录